牛愛紅
(河南省孟津縣第三實驗小學 河南 孟津 471100)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這門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引領學生從知識學習到生活建構,從知識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轉變,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從課堂導入、實例引領、明辨是非、知識小結、拓展延伸、多元評價、率先垂范七個方面,探索了如何將立德樹人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
上一堂生動的道德與法治課就像做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需要智慧的老師將書本的文字整合成豐富的語言、斑斕的圖片。對于一節課的導入,我多選擇來源于生活的信息,用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講解《校園里的號令》一課時,我在導課時,先提了兩個問題:在我們學校,你什么時候能聽到這種聲音?聽到這種聲音,你會怎么做?接下來,我播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馬上有學生回答:每周一早上升國旗時會聽到這種聲音,聽到后大家會肅立行隊禮或注目禮,仰望國旗冉冉升起;然后,我又播放了眼保健操的音樂,學生立刻知道,在天氣不好不能進行室外大課間活動時,會聽到這種音樂,聽到后大家會跟音樂做眼保健操。通過這些來自生活中的信息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自然而然引出了《校園里的號令》一課。再比如,在講《別傷著自己》一課時,我以一個寵物狗傷人的視頻導課,真實存在的案例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
源于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觸動他們的心靈,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利用好教材,開發好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課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力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比如在學習《上課了》一課時,我引導學生發現身邊同伴的表現,引領學生明白上課時要做到:課前準備好、多提問題勤舉手、大家一起學、課堂作業認真做。
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要讓學生運用所學道理去聯系實際,加強課堂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真偽、美丑的能力。為此,我們要精心設計練習。設計課堂練習,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和由淺入深的原則,先找容易辨別回答的問題,再找較難辨別回答的問題,最后找難以辨別或模棱兩可的問題,由淺入深。學生對所設計的練習進行回答時,教師一方面要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錯誤觀點和不正確的行為表現;一方面要對學生分析認識問題的思路進行適當引導和點撥,在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要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并指出今后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既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提高分析認識問題、辨別是非的能力。比如,在講完《吃飯有講究》一課時,我除了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用課件出示了很多有關吃飯禮儀的課件,通過讓學生指出哪幅圖片中人物做得好,好在哪里,哪幅圖中人物做得不好,為什么不好,強化了學生課堂所學到的:養成健康文明的飲食衛生習慣與吃飯禮儀。
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講完課之后的知識小結必不可少。可以以“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談話的方式進行總結,也可以教師結合板書強調總結,特別是上升到育人這一高度,真正通過課堂落實立德樹人的總目標。比如,總結《我們的校園》一課時,除了再次明確學校的空間布局,知道在學校活動的注意事項,更引領學生確立熱愛學校、熱愛老師的情感導向;在總結《課間十分鐘》時,讓學生不但知道合理安排課間生活,更認識到快樂文明、遵守規則的必要性。
主要是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會用課堂所學,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規范自己的言行,甚至提醒身邊的伙伴、家人,指出他們存在的不足,大家一起進步。比如在學完《拉拉手,交朋友》一課后,在課外與人相處時,能夠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禮貌地與人交往。
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判斷與評價畢竟只是片面的、暫時的。要想全面、長期的給學生思想道德一個恰當的評價,評價方法一定要多元,評價內容也要多樣。既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也要將這種評價延伸到課外生活。可以采用學生互評的形式,聽取多方聲音;可以采用小組評價,也可以家長評價甚至是自評。即便是老師的評價,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問卷形式。不管哪種方式,一定要讓學生明白是非、善惡,養成良好習慣進而形成優良品質。
學生模仿性很強,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工作中,我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學生對人要有禮貌,我就帶頭運用禮貌語言;要求學生要愛護環境,我就帶頭做好環保工作;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我就提前候課,堅決不遲到┄┄所謂教師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并不是讓教師人人都去當道德與法治課老師,而是倡導所有的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美感:語文課的語言美、數學課的邏輯美、音樂課的旋律美、體育課的運動美……營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把學科知識真正通過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發展和德性成長的智力基礎,從而通過學科教學,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