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鳳
(廣西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金陵鎮(zhèn)金騰小學 廣西 南寧 530049)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在身心以及思維能力發(fā)展的起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而識字與寫字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須要掌握的知識。隨著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師首要任務便是需要激發(fā)學生對識字寫字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寫字習慣,提高農(nóng)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的質量。
1.1 營造適合識字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對識字的興趣。小學六年的語文教學都是根據(jù)識字與寫字進行的,識字寫字不單單是作為閱讀理解與寫作練習的前期準備工作,還是學生未來以及終身需要學習的基本。倘若想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便需要教師科學合理的把握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對識字寫字的興趣,這應該是所有教師共同的目標。因此,在農(nóng)村小學中年級教學中,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熱愛漢字,端正書寫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書寫的習慣,這也成為了如今教師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
興趣便是最好的突破口,結合學生的年齡,帶領學生開心的識字。學生在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基本上接觸的都是形聲字。當步入三年級四年級的時候隨著識字量的不斷增加,形聲字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便可以利用漢字的一些規(guī)律使學生對其加深印象,能夠更好的學習新的字詞。例如:“松”這個字時,便可指導學生左邊的偏旁部首是“木字旁”因為是樹木,便是形旁。而右邊的“公”便是讀音了,也就是聲旁了。這樣的解釋可以讓學生非常直觀的理解,然后當學生理解之后,便可以讓學生在找一找與之相近的字,加深其印象。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不僅學習到了知識,還能使課堂氛圍活躍,學生興趣倍增,可謂一舉兩得。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生字編一些好記,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加深印象。兒歌的特點是簡單,豐富多樣,富有童趣,簡單好記。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采取編兒歌的方式會符合學生的性格特點,讓學生接受的機率較大。例如在認識“一、人、大、天、夫、夾、來”這些字時,便可用這樣一首兒歌來記憶:“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頭便是夫,夫字兩點夾夾牢,夾字站好來來來。”這些兒歌便是通過這些字的特點進行編寫的,朗朗上口的旋律,簡單的詞匯,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記憶,還能使教學氛圍更加的生動[1]。
當然,豐富的課外游戲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還是以形象記憶為中心,喜歡記憶一些具有特點,形象的事物,記憶力也是黃金時期,但是弊端便是易忘。懵懂的認知時期,學生在面對較為抽象的漢字是非常的無趣乏味的,會產(chǎn)生一些抵觸的情緒,對漢字的認識也只能通過最淺層的學習。而游戲不論成年人還是小孩子對它都是無法拒絕的,并且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模仿,喜歡表現(xiàn)自我。所以,教師便可對癥下藥,在識字教學中采取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結合農(nóng)村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動物,讓學生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動物,寫在卡片上戴上頭上,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動物的特點,叫聲,外形等表現(xiàn)出來,其他的同學則開始猜,猜多即獲勝,教師將對獲勝者進行鼓勵或者一些物質獎勵。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加深對識字的印象,加強識字的效率,有效的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1.2 寫字的規(guī)范,教師給出示范。“示范”最為基本的解釋即為做出榜樣,供人們學習。因此,示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字興趣。在農(nóng)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忽略寫字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模仿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寫字教學時,需要為學生做出示范,則必須對自身嚴格要求,在書寫時需要做到整齊規(guī)范,才能為學生做出榜樣。教師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黑板上書寫書本內(nèi)容時要非常的認真,在為學生講解生字詞,教師自己需要在黑板上書寫規(guī)范,然后在讓學生進行書寫,學生在書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進行提醒,告知學生起筆是哪里,落筆又應該在哪里,怎樣書寫才算規(guī)范,字的結構框架是怎樣的,還有學生在書寫時的坐姿是否端正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書寫練習時,教師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字越來越整齊規(guī)范。
1.3 寫字當持之以恒。任何事情,單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興致是不行的,文字的識學課程也是如此。許多教師為教好學生識字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卻得不到其他同事的理解,在不理解的人看來讓學生多刷題庫才能考取更好的分數(shù)。把生字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做功課學習讀寫,但是這樣的做法便是課堂上會少了許多會心的笑容,語文與文學的氛圍也隨之淡去。所以,文字的教學不僅應該持之以恒,更應該是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教學重點。只有堅持培養(yǎng)學生對認字、寫字的興趣,才能夠讓學生樂意、自主的學習。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述書法家的故事或是組織學生觀賞書法作品,以此來激發(fā)他們心中對文字的渴望。同時,在學完每一堂課后,都應該堅持讓學生通過田字格進行規(guī)范練習,并一一給與評注,寫上“優(yōu)秀、有進步、繼續(xù)努力”等激勵表揚的評語,讓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在動力繼續(xù)學習。
1.4 以識字教學為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觀。漢字是我國民族的獨有文字,是傳承我國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基石。因此,教師應當以文字教學的方式,為學生展示出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智慧和美感,通過文字讓學生體會漢字的形體美,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歸屬感和文化自豪感。在農(nóng)村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不僅僅是教師本身的書寫示范,更應該要求學生一筆一劃的寫出規(guī)范的漢字,表現(xiàn)出漢字之美,并且將漢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解釋給學生,引導學生領略傳統(tǒng)文化之美和先民之智慧。例如在講授《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時,當學生們通過自身的閱讀學習,明白了其中的“亡”是丟失的意思,“牢”是羊圈的意思后,教師應當更進一步的提出問題“為什么先民將‘牢’寫成上面寶蓋頭下面是牛呢?”,這樣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進而思考[2]。再之后,通過解釋寶蓋頭就是家寶蓋,在甲骨文中牢本意解為關一只牛在家中用以祭祀先人和神,關在家中等著被宰殺不就是坐牢么?這樣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能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牢”字的由來,從而產(chǎn)生強記憶性,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3]。古老的漢字,傳承五千年之久,每一個文字的構成都傾注了先輩的智慧,從而產(chǎn)生了自己所獨有的美感。所以識字的教學不僅僅為了識字,更是教師用以貼近學生,為學生開啟傳統(tǒng)文化審美的鑰匙。
我國的漢字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一撇一捺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是我國先輩們的知識結晶。有這么一首歌唱著:“現(xiàn)在全世界各地到處有中國字,黃皮膚的人驕傲的把頭抬起。”所以,不管是農(nóng)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教師,都應當讓孩子們正確認識我們的漢字,了解漢字的實際意義。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將識字與寫字的教育工作進行到底,并貫徹到每位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