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航
(貴州省道真縣上壩中學 貴州 道真 563500)
從2006年6月10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近年來文化領域的高頻詞匯。剪紙藝術作為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珍貴的民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優秀的文化,我校將剪紙藝術納入少年宮活動教學中,如何利用少年宮開設好剪紙藝術教學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歷,談談個人的做法,與同仁共同分享。
興趣是兒童產生求知欲望的強有力的助推器。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關注趣味性,只有趣味性極強的校本課程,中學生才會融入其中,才有學習興趣。剪紙課程是一門動手實踐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由于剪紙需要集中學生較長的注意力和精力,因此,在開發時除了保持其原有的趣味性之外,教師還要賦予其更多的趣味性。譬如,“剪紙藝術作為課程的一個模塊,其中包含文化知識、剪紙技能、剪紙方法、繪畫技能等綜合內容,學生通過綜合學習,可以掌握的是一整套課程內容,培養了靈活的思維方式,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日常生活。教師可以用互動法、競賽法、激勵法,將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發掘出來,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地保持與孩子的溝通互動,將和諧互動的教學環境成為日常教學的常態,逐步鍛煉孩子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同一學生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能夠讓自己在各個不同階段感受剪紙的魅力,實現剪紙教學目的。
教師在授課中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教材,讓教材成為促進孩子學習的有利助手。更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更加適合的補足學生部分能教師們應該結合實際的教材,針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力的不足。同時,揚長避短,注意發展和發揮學生的特長。這是很值得我們所有剪紙教師借鑒的一點,教師不是簡單的教學會學生機械的剪幾張簡單的圖片,而是要教學會學生靈活的掌握要旨,能按自己的想法剪出自己的作品。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課程要延續所積淀的校園文化結晶,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學校可以打破以課堂教學為唯一形式、以書本知識為唯一內容的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例如,剪紙藝術有很長的歷史,帶有濃郁的民特色,民間剪紙大多數是彩色剪紙藝術,彩色剪紙藝術的題材非常豐富,有人物、花、獸、文字、吉祥圖案等,而綜合人、鳥、花、山水、文字等繪于同一幅畫面的較為常見,而這些都帶有鄉土文化和民特色。以這個為基礎開發特色校本教材對于提升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和主觀感受獲得學習經驗。但是要注意的是把剪紙文化融入到學校進行的校本課程開發中,之所以會遭到社會各界的不理解,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對與鄉土文化和校本課程開發不理解或者是理解不到位,因此我們還需要加大力度進行宣傳,爭取社會的支持、家長的支持。
開發有價值的校本教材,不僅可以提升學校教學質量,也可以促進學生的長期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校本課程開發要緊隨時代腳步,在課程中注入新鮮活力元素,淘汰與時代不符的陳舊知識和腐朽觀念,挖掘與當代潮流相吻合的知識與觀念,以適應學校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校本課程不僅是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同時也要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學生在學習校本課程的同時,有自己的理解、體驗和感悟,通過自身引發的情感和行為是最為深刻,影響也較為久遠。
此外,校本活動課程的開設是靈活開放的,為了避免剪紙藝術在課堂上隨意開展,讓剪紙藝術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中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能力和興趣的差異,開發不同層次的校本課程初、中、高級,以生為本,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例如低年級的中學生以初級為主,可以設置《剪紙學問》、《剪紙工具》及一些簡單的《剪紙圖案》等,中年級的中學生可以加設《剪紙技巧》等,高年級的中學生還可以加設《繪畫藝術》和《設計》等內容。
中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對于教育改革意義頗為重要,中學階段是一個人塑造良好性格、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為未來身心健康發展打造堅實的基礎。中學校本課程開發由于各種原因根本沒有達到理想狀態、取得可喜的成果。希望此論文能夠給中學校本課程開發人員提供有效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