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嘉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針對我國基礎教育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在20 世紀末出現了集團化辦學的方式。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名校集團化辦學符合素質教育對學生發展的要求,是促進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我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集團化辦學主要包括知名學校帶新辦學校、知名學校帶動相對薄弱的學校、知名學校帶動鄉村學校和知名學校帶動民辦學校這四種方式。集團化辦學能夠有效解決目前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促進各類學校均衡發展。
名校集團主要依托名校建立,這些名校是地方政府在一段時期內全力建設和發展的成果,有助于推動教育公平。集團化辦學是我國基礎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創新,目的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本質上是學校組織的改進[2]。以政府為主導是集團化辦學的有效方式。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應明確自身角色[3]。政府應該完善政策,加強集團化辦學的頂層設計,核算成本和資源配置,使學校能夠良好運轉,讓優質教育資源合理流動;加大財政投入,并合理安排經費預算,著力發展相對薄弱的學校,盡可能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
實現集團化辦學需要凝聚學校領導力,校長要明確辦學理念,校長角色的轉型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校長應該從學校的領導者轉變為合作者。校長應該從教育集團的整體出發,共同合作,互相借鑒,使各個集團內的學校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校長要遵循教育規律,科學治理學校,使辦學標準化,適當調整管理機制,并發揮辦學的自主性;創新教育管理方式,實現民主管理,成員之間共同參與,使決策更有效具有科學性;借鑒各校的經驗,相互學習,開拓思路,豐富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關注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文化傳承是根本。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核心與靈魂,是學校長期積淀形成的豐碩成果[4]。實現新辦學校對總校文化傳承,校園文化融合,構建集團文化,加強共同體文化的建設,打造教育品牌,是創建別具特色學校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能夠使名校集團的特色更加鮮明。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教師的發展,建設優秀的教師隊伍,充分挖掘名校師資從而促進教師的輪崗交流,使集團之間師資得到合理配置。完善教師培訓機制,開展多樣化的形式,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開發網絡學習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不斷學習主動參與,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識和教學理念,提升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
開展教育研究對于教育實踐具有指導性意義。進行理論研究能夠完善教育觀念,使教育方法更加科學。定期開展教育行動研究是校長和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課程與教學方式的重要途徑。實現集團化辦學要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有計劃地開展行動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不斷反思來總結經驗。要完善對教育集團運行的評價機制,對于辦學成效的評價,可以通過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進行測評,也可也引入專業評價機構。關于教育效果,可以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測評,符合師生的發展。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要完善教學評價,采取有效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評價要全面客觀具有發展性。
實施集團化辦學是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這種辦學方式順應了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我國義務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這種辦學方式將在探索中不斷前進,需要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使優質的教育資源得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