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黑龍江大學
啟蒙運動賦予文化“祛魅”與“合理化”的雙重任務,康德、黑格爾、阿倫特都曾沿著這條道路展開思考,由此構成了西方文化哲學的主導傳統和譜系。阿格妮絲 赫勒站在當代歷史語境中反思批判康德的午宴文化、黑格爾的社團文化、阿倫特的世界文化。
人們在研究靜態正義時,通常要提出黃金規則,即我對你所做的同樣也是我期望你對我所做的。其只適用于規則可作為明確解釋的相互關系,即對稱性關系。人們起初對正義的規定是適用于某個社會群體的規范和規則,也應當是適合于這個社會群體中的每個人。黃金規則只有當人的交往在社會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夠為人類行為指引方向。赫勒在《超越正義》一書中,立足于人類理想社會和美好生活的價值追求,詳細分析了各種正義概念,強調靜態正義已經不符合實際。
赫勒認為,完備的正義觀恰恰體現在形式特征與靜態特征中,而這里所提到的形式的正義與韋伯的形式主義存在差別。構建的特定人群是以建立統一規則和規范的前提下,才能夠實行。正義一定是客觀的、公正的,不受任何仁慈、興趣等方面的影響,而這也是靜態社會的優點。靜態正義適用的范圍首先應當是全人類,因為人類的范疇無法掌控文化的相對主義,又否定了人類各個群體之間存在著共性,并認為沒有一個共同的正義標準,可以適應整個人類。
靜態正義以真理或謬論的評價為結果,主要在于證實與證偽。動態正義將自由與生命作為規范性標準,主要在于有效性與無效性。按照邏輯關系的內在關聯進行區分,傳統的社會正義應當分為倫理和社會兩個方面。倫理方面(道德立法)代表著無條件的絕對的真實的政治,政治方面(政治立法)代表有條件的社會的秩序與規則。正義的完備性需要將倫理與社會兩方面進行緊密結合,一旦兩者出現背離,正義的完備性就會產生危機。
亞里士多德發現了正義概念的多義性,在倫理學的個人道德、政治等方面保存了正義的完整性。黑格爾用歷史代替上帝的位置,洛克用國家形式代替物質形式,霍布斯將法律與道德結合。他們的目標一致,但是卻使得倫理的正義不具有完整性。哈奇森認為美德是人類的第一幸福,自然至善與道德至善具有同一性。康德想保存道德的至善概念,反對倫理的“正義”概念,從而形成了自由悖論。
赫勒最終所要探尋的不是最佳的道德實踐,也不是正義的社會,而是通過正義程序所產生的最佳的社會-政治世界。這種社會政治事件是良善生活的歷史條件,良善生活,主要包括三個要素,正值、自我構建、個人聯系的情感深度。赫勒認為,正義是骨骼,良善生活是血肉。良善生活共有三個道德條件,第一個是主體,其為好人、正直的人。正直的人在善惡之間作出抉擇,首先考慮的是道德理由,成為實踐的理性指導的人。康德認為正直的人是具有善良意志的人,赫勒認同柏拉圖的觀點,認為正直的人就是寧愿忍受不義,也不愿意去施行不義之人。第二個是將天賦發展為才能。良善生活是人們將天賦發展為才能實現的可能性條件。這個過程不能僅僅考慮道德因素,每個人都是通過自我本身形成的,自我是唯一一個能夠幫助人們打破權威的力量,自我也需要在社會政治世界中形成。第三個條件是情感依附。
赫勒認為啟蒙工程具有人際關系的自由、區分統治和人道力量、人類團結的思想。雖然人的價值是多元的,正義觀是異質的,但良善生活是人類共同享有的。其受個人的實存選擇影響,在最好的社會政治世界實行。赫勒的最終目標是超越正義,正義的自身目標也是超越自身。
良善生活的條件是正義,其包括三個方面:正直、從天賦到才能的發展及才能的運用、個人聯系的情感深度。赫勒認為,盡管人們的價值是多元的,正義觀是異質的, 但是良善生活卻是人所共享的[3]。在上述三個要素中,誠實是第一要素。將三個要素緊密相聯,人的美好的生活是無法分裂的整體,是超越正義的。
1.正直的人
道德中包括已經內化的人際關系。規范、美德、思想、原則等對道德進行界定,并非定義。一個人首先考慮道德態度,道德沒有構成場域,道德包含每個社會的場域。如果一個場域與其他場域差別逐漸增大,道德就會逐漸增多或減少。道德場域的目的是抵制道德的“邊緣化”,理想目標(規范與美德)證明了領域的存在。
良善生活應當從個人或他人的具體動機中產生,其形象以道德哲學的起點,也是除功利主義外的所有道德哲學的起點。道德哲學是以任何良善生活的靜態和不變為前提的。人類處于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良善生活的道德條件是正直。柏拉圖想要運用理性方式論證“最好忍受不義而非踐行不義”對正直進行了定義,但是并沒有取得成功。柏拉圖與康德哲學定義的正直相似。赫勒認為,正直的人因為其本身為正直的,因為不需要任何證明。其采用康德的哲學方法,將善良的意志比作閃耀的寶石,因為寶石在閃耀,因而其可見。同理,人們知道正直的人確實存在于這個世界,因而能夠看見正直的人。
正直的條件是:一個人作為社會的共同體及規范和價值中存在自覺和自我意識的關系,如果人的行動可以遵循這個關系,那么這個人就是正直的。正直是一個對惡劣行為的容忍,而不是行善。正直的人是具有高度道德自主性的。人通過奮斗取得成就、成功以及偉大,但這些都幾乎不包括道德。規范化的世界包含價值觀念、美德、規范,其中的價值觀念是具體的社會的物質的善,其現實化需要道德美德,規范指的是具體的和抽象的規范,外化于人并存在于合法化的世界中。
道德世界具有多元化特征,因為群體不是集群,不具有社會分層特性。個人選擇一套規范也可以通過抽象規范的具體化去構建一套全新的規范,此時傳統的具體規范也沒有因此被摒棄,規范與人的愿望也具有協調性。在多元化的道德世界中,人們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成為正直的人。如果選擇成為正直的人,就能夠實現最佳的道德合理性。人類通過選擇單善從而規范自己成為原本的樣子,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犯錯。現存的世界是多元化和功能性的道德世界。人類在選擇善惡之中,存在實存的要素,但無法得出忍受邪惡比踐行邪惡好的結論。人們可以通過道德理性的指導,進入一套社會規范與規則中,但是道德并不能將人規定于特定的規范和規則中。但在這里,我們需要強調,多元化的道德世界也是能夠改變的,但人們正直的行動并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創造良好的道德世界。
2.天賦、才能、自我的構建
社會的政治的道德的規范以及所有的規范可以,但不會必然的抑制人的愿望與希望。這也是屬于人類的權利,人類在構建個性的過程中,會經歷痛苦的勞動,人的自我是人的自由,相對的自主是人的狀態。斯賓諾莎認為,幻想可能來自能量與沖動。在世界上任何一個物體都可能是由刺激產生的。
在價值的辯論中,人的任何需要都需要被確認,同時,人也可以不承認這種需要。人天生的沖動動機以及情感都是被認知的,是通過社會的因素影響而過度決定的。人們有自由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全新的生活方式。
良善的生活是人的天賦得以發展。人想要過上美好的生活,除了道德因素的影響也需要天賦。將自身的天賦發展為才能可以實現了自我構建。每個人都是被自己塑造出來的人,是自我塑造的人。誠實的人將自己最好的天賦構建成才能,從而實現自我發展,這樣的人是幸運的。
3.個人聯系的情感強度
公共的幸福是通過“人人平等自由”,“人人生命機會平等”實現的。正義程序也追求公共的幸福。我們可以認同康德,“只有好人才覺得幸福的觀點”,也可以認同亞里士多德,“只有好人才能幸福的觀點”,但這其中不存在任何追求。追求誠實的人不一定誠實,誠實的人也在追求幸福,其對幸福的追求是通過天賦變為才能以及完成個人的追求來實現的。
良善生活在社會政治世界中,由個人的實存選擇、基本選擇決定。良善生活的必要組成成分是個人聯系中的情感強度,情感聯系的選擇也是相對他律(權威)的選擇。權威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而任何形式的權威也都制約著人本身道德法則的權威,使人同質化。愛的力量使人成為仁慈的、完整的自我。人類不能超越自身的條件,而前行人性就是人際的關系,人們身處責任的、愛的聯系中。
一個人的善良包含正義的美德,以及美德的實踐,正義具有道德成分。誠實是良善世界存在的先決條件,良善的世界是超越正義的。正直、自我構建與情感聯系這些良善生活的構成元素會幫助我們超越正義。人通過現存的意識形態,認為生活的世界是人自己創造的,同時人類所面臨的災難也是自己創造。
在現存的文化世界中,每一個文化都與其他文化形成緊密的聯系。在當今世界上,人如果不超越正義,就無法成為誠實的人。超越正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單一行為或選擇問題。雖然誠實的人具有不同的品質,但是被同質化的自我永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越正義中的超越,不僅是變為“不同的”。
赫勒重新回到康德,借助趣味判斷的隱秘律令,運用社會科學解釋學方法建構了一種作為話語的文化哲學,實現了對傳統文化哲學從理念、形式、主體到主題的全面超越。在這部著作中,赫勒立足于正義視角,通過對正義觀的詮釋來批判現代性。在赫勒看來,對正義作靜態或完備的理解,只能局限于前現代社會,而這是她堅決反對的。本文從靜態及動態正義為切入點,對其《超越正義》一書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