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揚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很多地區的職業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還帶著世界工廠的痕跡,沒有完全適應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需求。而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憑借著縱向通達,橫向溝通,企業與技職院校間頗具特色的產學合作模式,成為引發各地學習的職業教育產學合作范本。
1884 年,建立了“實業學堂”,臺灣地區技職教育開始顯現。1895年后技職教育逐步發展,產學合作的萌芽開始顯現,技職學校利用工廠、礦場,農場等強化教學。20 世紀40 年代后,相關部門開始大力推行建教合作,但因經濟蕭條,具體的人才培養調整、專業結構設置、教學實習等方面并未具體說明,成效甚微。
此時的臺灣地區,以發展農業為主,處于勞動力密集產業形態,急需大量基層人力,產學合作迎來試辦階段。1951 年,各級職業院校成立訓練中心,工業機構可依據需求招收職校畢業生創立人才培訓班;1954 年,引進單位行業學制改革,并配套相應的教學方式和課程改革,增加了工廠實習的上課時數[1];1955 年,深化建教合作,明確了目標、原則和實施方式[2];1956 年,允許工業機構附設職業學校,擴大招生規模,允許職業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縱觀50 年代,專科學校的數量有一定增長,提供了大量基層技術人力,促使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產學合作的職業學校比例高,但大部分實施規模小,多是一些小型工廠機構的委托案,開展模式多以“走讀式”為主。
進入到20 世紀60、70 年代,臺灣地區從傳統的農業社會逐步過渡到工業社會,重點發展外向型工業,此時基層技術人力已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需重點擴展專科程度的高等技職教育以滿足對中層技術人力的需求。1964 年,以單位行業訓練方式為依據,修正了職業學校課標,強調技能的重要性[3]。60 年代末70 年代初,為了應對全球能源危機,大力發展重化工業,將“三明治教學”、“代工式”、“輪調式”、“階梯式教學”納入建教合作新模式,頒布《職業訓練金條例》,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得社會對產學合作的熱情空前高漲。1974 年,該地區第一所本科程度的技術學院——臺灣工業技術學院成立,招收高職與專科畢業生,并于1979 年設研究所同時舉辦碩士班。逐漸構筑起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三階段一貫的完整技職體系,成為其技職教育的一大特色。至70 年代末期,社會已達成產學合作共識,在評估建教合作雙方資質,人員聘用、培訓、考核方面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以法律的手段保障校企雙方的利益。在此階段,專科學校數量呈直線型增長,大量注重技能訓練的中層技術人才使得經濟進一步發展。
20 世紀80 年代,為緩解升學壓力,臺灣地區將高職生與高中生的比例由6:4 調整為7:3,高等技職教育的擴招拉開了序幕。多種社會力量被允許辦學,在此期間,私立校的數量大大超過公立校。1983 年,引進“集課程觀”,科技與人文兼顧,群集課程與行業課程并行,加寬專業口徑;1986 年,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開設博士研究生班,終身教育與技職教育相互結合,“高等技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雙軌并行。技職院校陸續引進知名企業教材教法,注重職業訓練,強調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學合作新模式。
進入到高科技和互聯網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90 年代,對于更高素質的工程師需求大大增加。為了應對產業結構升級,提升人才層次,同時解決畢業生多失業率高的問題,臺灣地區開始大幅增設技術學院,并于1997 年首次將五所技術學院統一改制為科技大學,開通技職第二教育通道,輔導大學院校增設二年制技術院系[4]。臺灣地區充分發揮“務實致用”的價值理念,以科技為導向,加強與行業的合作。在20 世紀初,為適應甚至超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立區域產學合作中心,結合新興產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為行業輸送了從專科到博士等不同規格層次的人才,適應了社會向資本密集型轉型,促進了經濟的騰飛。
首先,過于注重技能訓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通識教育;其次,對不適應產學合作計劃的學生,后續工作如何開展,尚未做出明確的轉介方案;最后,校企之間利益錯綜復雜,如何更好的協調其中的關系,使得產學合作真正互惠互利,仍需進一步思考。
秉持著“務實致用”的價值理念,臺灣地區高等技職教育在橫向上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模逐漸提升;縱向上雙軌并行,并逐漸與終身教育相結合,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總之,應借鑒其經驗,取長補短,通過探索更好的產學合作運作措施,提升青年的就業力,創造更大的“經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