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劍,許 丹,張玉榮,祝 銀,金衍健,李子孟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農業農村部重點漁場漁業資源科學觀測實驗站,浙江省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 舟山 3161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增加,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大大增加。大量污染物通過河流和地表徑流匯入海洋。盡管它們中的大多數可以在沿海水域稀釋,降解或轉化,但仍有許多物質難以降解成沉積相或被生物吸收。重金屬在生物體中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可通過食物鏈直接威脅人類健康。研究表明,超過一定濃度,所有金屬元素都對生命和人體有毒[1]。重金屬僅在環境中以形式和價態變化,因此它們可以在環境中長期存在。生物中重金屬的積累與環境中重金屬的濃度呈正相關,并且與作用時間也密切相關。重金屬的濃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生物中重金屬的積累就越多[2]。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研究評價沿海重要經濟品種生物中重金屬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蒼南縣是浙江省的重要漁業城市,也是海南省東部的門戶。它有豐富的漁業資源。2017年,海洋漁業捕撈18萬噸,占漁業總產量的61%,這是促進該縣海洋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為了了解海域的生物狀況,加強海域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2019年秋季進行了海洋生物質量調查,為生態系統的監測和評估提供了基礎海域環境,以及海域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和開發的科學依據。
調查時間為2019年09月16日~2019年09月19日。共設置16個拖網站所有調查均同步進行。調查站位具體布置見圖1。

圖1 漁業資源調查站位分布圖
生物質量調查項目的測定均依據《海洋調查規范》(GB/T 12763-2007)、《海洋監測規范》(GB 17378-200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范》(HJ 442-2008)等標準規范進行進行[3]。
海洋魚類和甲殼類生物質量評價,目前國家尚未頒布統一的評價標準,銅、鋅、鉛、鎘、汞評價,故采用《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范》中的“海洋生物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砷、鉻和石油烴采用《第二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報告》中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2019年9月,從漁業資源拖網16個大面站采集的生物樣品中選取當地代表性生物銀鯧、棘頭梅童魚、龍頭魚、黃鯽、帶魚、小黃魚、尖頭黃鰭牙?、長吻鯔、叫姑魚、海鰻、口蝦姑、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中華管鞭蝦等作為生物質量評價對象,調查海域生物質量監測結果見表1。
2019年9月調查海域生物體種類為魚類、蝦類、甲殼類。評價結果表明,調查海域代表性物種為銀鯧、棘頭梅童魚、龍頭魚、黃鯽、帶魚、小黃魚、尖頭黃鰭牙?、長吻鯔、叫姑魚、海鰻、口蝦姑、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對蝦、中華管鞭蝦中的銅、鋅、鉛、鎘、汞的含量均符合《全國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簡明規范》中“海洋生物質量評價標準”;砷和石油烴的含量符合《第二次全國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報告》中的“海洋生物質量評價標準”,其中鉻的站位超標率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