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李光榮 馬媛媛
胃腸功能障礙是剖宮產術后產婦常見并發癥,與手術麻醉、剖宮產方式、術中胃腸顯露等因素有關,影響產婦產后康復[1]。而胃腸功能的盡早康復,可提高進食能力,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增強抵抗力,并促進傷口的愈合,減少盆腔粘連性疾病的發生。中醫學認為氣機失降、臟腑不通、瘀血阻絡為其病機,多以益氣通腑、活血化瘀論治[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益氣通腑湯直腸滴入或生理鹽水直腸滴入在改善剖宮產術后產婦胃腸功能中的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方案設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產科病房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行剖宮產的產婦分為2組各50例,均為初產婦,符合剖宮產手術指征,排除急診手術、既往腹腔手術史和胃腸功能障礙等產婦。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9.01±4.30)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00±2.88)周;術中出血量170~350 ml,平均術中出血量(249.30±39.44)ml。治療組: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9.02±4.29)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02±2.50)周;術中出血量170~350 ml,平均術中出血量(251.30±40.00)ml。2組患者的例數、年齡、孕周、術中出血量等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患者及相關家屬同意,簽訂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2組孕婦均行剖宮產手術,術前禁食、禁水6 h以上,術后均給予基礎治療,包括補液、抗生素預防感染、縮宮素加強子宮收縮、維持酸堿及水電解質平衡,并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6 h內禁食,6 h后可給予流質飲食,排氣后可給予半流質飲食,術后24 h可下床活動。治療組術后12 h,開始加用益氣通腑湯直腸滴入,藥方:炙黃芪、沙參、桃仁、枳實、當歸、熟地黃各15 g。水煎濃縮取汁100 ml左右,溫度維持38~41 ℃,插入肛管,深度為15~20 cm,直腸滴入,滴速慢調至60~80滴/min,1次/d,連續治療2 d。對照組術后12 h,開始加用生理鹽水直腸滴入,用法同治療組。
1.3 觀察指標①療效:術后2 d末,觀察患者的腹脹現象,判定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痊愈為肛門排氣,腸鳴音正常,無腹脹不適;顯效為肛門排氣,出現腸鳴音,主觀感覺腹部輕微脹氣;有效為肛門未排氣,出現腸鳴音,主觀感覺腹部脹氣;無效為肛門未排氣,聽診無腸鳴音,自覺腹部脹痛。②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觀察2組患者的腸鳴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以及排便恢復時間。③腹脹發生率:觀察2組患者住院期間腹脹發生率。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00%(44/50)顯著高于對照組76.00%(38/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c=2.25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治療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以及首次排便恢復時間 (例,
2.3 腹脹發生率住院時間,對照組發生13例腹脹,治療組發生5例腹脹,治療組腹脹發生率10.00%(5/50),顯著高于對照組26.00%(13/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36,P<0.05)。
產婦剖宮產術后易出現胃腸動力減弱的現象,其減弱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手術麻醉、剖宮產方式、術中胃腸顯露等因素有關:手術可激活交感神經系統,不僅可增強胃腸神經的抑制性活動,還可通過神經末梢釋放的兒茶酚,結合平滑肌細胞的α、β受體,從而抑制胃肌的收縮;手術可誘導巨噬細胞釋放前列腺素、一氧化氮、防御素等物質,抑制空腸環形肌的收縮,同時,刺激白細胞介素(IL)-1β、腫瘤細胞因子(TNF)-α的釋放,加重機體炎性反應;手術可破壞腹腔神經的部分走向,導致胃腸部分神經、消化道結構受損,從而引起消化道吸收障礙、胃腸動力紊亂[3]。早期恢復產后產婦的胃腸功能,可提高進食能力,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增強抵抗力,并促進傷口的愈合,減少盆腔粘連性疾病的發生。
中醫學將產婦產后胃腸動力減弱,歸屬于“腹脹”“腹痛”的范疇。中醫認為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津液、水谷精微皆由脾胃而來,而脾胃的氣機升降可致胃腸動力障礙,因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若升降反作或不及,則致胃腸運動障礙,且脾胃與臟腑功能密切,可去糟粕、取精華,實而不滿、傳化物而不藏,若脾胃破壞,則臟腑功能受損[4]。手術一方面可創傷肌膚、經脈使血溢脈外,而致氣滯血瘀、阻滯經絡;另一方面手術可創傷元氣,致氣虛血耗,引氣機失調,則胃失和降、脾失升清、腸失傳化,而致胃腸動力紊亂,出現腹脹及肛門排氣、排便阻礙等現象。因此,中醫多以活血化瘀、益氣通腑之法論治[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腸鳴恢復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組腹脹發生率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26.00%,表明益氣通腑湯直腸滴入,能夠促進胃腸功能,且降低腹脹發生率,恢復良好。采用藥物直腸滴入一方面可利用腸道的吸收功能,保證藥物的有效濃度,還可減少腸源性毒素的生成;另一方面可避免患者口服藥物導致的嘔吐、惡心等各種胃腸道不適癥狀[6]。本研究治療組直腸滴入的益氣通腑湯,藥方為炙黃芪、沙參、桃仁、枳實、當歸、熟地黃,方中黃芪益氣補中,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當歸補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皆屬補虛藥,桃仁活血祛痰、潤腸通便,屬活血化瘀藥,枳實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屬理氣藥[7]。藥理研究表明[8],枳實不僅鎮痛,還具有對胃腸道運動及子宮平滑肌產生抑制和興奮的雙重作用。治療組總有效率88.00%(44/50)顯著高于對照組76.00%(38/50),進一步表明益氣通腑湯直腸滴入,具有較高的療效,可改善胃腸功能,值得臨床借鑒。
綜上所述,益氣通腑湯具有活血化瘀、益氣通腑的功效,通過直腸滴入的方式,可快速改善剖宮產術后產婦的胃腸功能,在改善產婦營養狀態和促進傷口愈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