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蓉 史肅育 何 嘉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京市中醫院2016年9月—2018年12月肺病科門診收治的感染后咳嗽患者15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治療A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齡19~65歲,平均(46.67±5.81)歲;病程3~8周,平均(5.07±1.76)周。B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18~64歲,平均(47.10±7.96)歲;病程3~9周,平均(4.97±1.84)周。C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18~65歲,平均(46.37±7.79)歲;病程3~8周,平均(4.82±2.04)周。3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1]結合文獻[2,3]擬定診斷標準:①近期有明確的呼吸道感染史,急性期的感染癥狀已得到控制或消失,咳嗽遷延不愈,多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黏痰,病程持續3~8周;②無鼻后滴漏綜合征、鼻咽炎及支氣管炎等慢性病史;無過敏物質接觸史或過敏性疾病史;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咳嗽;③X線胸片檢查、氣道反應性及肺通氣功能無異常。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咳嗽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4]擬定如下:主癥:干咳或嗆咳。次癥:①咽癢;②吸入冷熱空氣、油煙等刺激性氣味、語速加快后誘發加重;③夜間、凌晨相對較重;④氣急。舌象:舌淡紅,苔薄白。脈象:脈浮或弦。符合主癥及次癥中1條,結合舌象、脈象,診斷風邪戀肺證。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感染后咳嗽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風邪戀肺證診斷標準的患者;②年齡在18~65歲。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異常或疾病;②近1個月內服用過ACEI類藥物,就診時己使用激素類藥物(包括口服糖皮質激素和吸入性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抗過敏類藥物;③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
1.4 治療方法A組給予疏風宣潤中藥湯劑,處方組成:桑葉10 g,蟬蛻6 g,前胡10 g,防風10 g,桔梗6 g,杏仁10 g,南沙參10 g,川貝母6 g,遠志6 g,紫菀10 g,百部10 g,旋覆花(包)10 g,牛蒡子10 g,生甘草3 g。由本院藥劑科煎制,每日1劑,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B組給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阿斯美,第一三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669。成分:每粒膠囊中含鹽酸甲氧那明12.5 mg、那可丁7 mg、氨茶堿25 mg、馬來酸氯苯那敏2 mg)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C組在A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阿斯美,2粒,每晚1次。療程7 d,隨訪7 d。觀察期間禁止使用其他治療咳嗽的中西醫藥物。
1.5 觀察指標以咳嗽癥狀積分和咽癢癥狀積分作為觀察指標,于治療前,治療第7日(第7日),隨訪第7日(第14日)記錄觀察指標。咳嗽癥狀積分:參照文獻[1,5]制定。日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0分;偶有短暫咳嗽,1分;頻繁咳嗽,輕度影響日常活動,2分,嚴重影響日常活動,3分。夜間咳嗽癥狀積分:無咳嗽,0分;入睡時短暫咳嗽或偶有夜間咳嗽,1分;因咳嗽輕度影響夜間睡眠,2分;因咳嗽嚴重影響夜間睡眠,3分。參照文獻[6]制定咽癢癥狀積分:無咽癢,0分;輕微咽癢,不引起咳嗽,1分;咽癢較重,忍不住咳嗽,2分;咽癢嚴重,癢即咳嗽,3分。
1.6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尼莫地平法判定臨床療效。療效指數(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治愈:n>95%;顯效:n=70%~95%;有效:n=30%~69%;無效:n<30%。治療第7日進行療效評價。

2.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A組分別與B組、C組比較,愈顯率、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愈顯率、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3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3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7天、第14天)3組患者癥狀積分均明顯降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7天、第14天)3組間日間咳嗽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治療后(第7天、第14天)夜間咳嗽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第7天夜間咳嗽癥狀積分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4天夜間咳嗽癥狀積分低于A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第7天、第14天夜間咳嗽癥狀積分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第14天及C組第7天、第14天咽癢癥狀積分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3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A組出現2例惡心;B組出現1例惡心,1例心慌,3例嗜睡;C組出現1例惡心,1例嗜睡。癥狀輕微,未中斷治療,未特殊處理,停藥后癥狀均消失。3組間不良反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癥狀消失后,部分患者咳嗽仍然遷延不愈,以刺激性干咳多見,通常持續3~8周,甚至更長時間,X線檢查多明顯異常,稱之為感染后咳嗽(PIC),其中見于病毒感冒后者稱為“感冒后咳嗽”。PIC具體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太明晰,多數學者認為與呼吸道上皮細胞損傷(上皮下神經末梢暴露,刺激咳嗽感受器)、氣道炎癥、氣道高反應性及咳嗽敏感性(Cough reflex sensitivity, CRS)增高等相關[7,8]。有學者[9]認為PIC發病與患者體質密切相關,對PIC患者的體質進行調查結果亦顯示PIC患者體質以特稟質居多[10]。PIC是亞急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通常具有自限性,但也有部分患者發展為慢性咳嗽。病毒感染后咳嗽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對于部分咳嗽癥狀明顯的患者可短期應用鎮咳藥、抗組胺藥以及減充血劑等[1]。
中醫古代文獻中并無PIC之病名,依據其咳嗽時間較長的臨床特點,現代醫家多將其歸屬于“久嗽”“頑咳”等范疇[11]。臨床上咳嗽多區分外感與內傷兩類進行論治,因本病有明確的外感、感染病史,故當屬“外感咳嗽”,細析本病常表現為突發突止,咽癢咳嗽,多呈刺激性嗆咳或痙攣性咳嗽的特點,“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盛則癢”“風盛則動”“風性攣急”,本病的咳嗽具有風邪致病的特點,不少學者[12-14]認為本病當從“風”立論,并以“風咳”命名本病。大量PIC中醫證候調查研究顯示PIC以風邪戀肺最為多見[15-18]。“風為百病之長”,外感六淫之邪常以風邪為先導,同時可夾雜寒、熱、燥、濕等邪,治療時若未能及時散表,或斂肺止咳過早,或早期過用苦寒清熱之品,以致風邪留戀,內伏于肺,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風邪戀肺貫穿本病始終[19]。治療故當以疏風宣肺為主。疏風宣潤法選桑葉、蟬蛻、防風、桔梗疏風宣肺,前胡、杏仁、旋覆花降氣肅肺,一宣一降,調暢肺部氣機而止咳。肺為嬌臟,不耐邪侵,喜潤惡燥,以紫菀、百部、川貝母潤肺化痰止咳。以遠志祛痰下氣止咳,筆者臨床夜間咳甚者恒多用之,《神農本草經》謂遠志主“咳逆傷中”,近代名醫丁甘仁常用遠志治療外感和內傷咳嗽以及哮喘[20]。風盛傷津則燥,以南沙參養陰清肺化痰。患者多有咽際燥癢,甚者因癢而咳,一如《醫學入門》所云:“風乘肺咳……口干喉癢,語未競而咳”,以桔梗、牛蒡子、生甘草利咽止咳。
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是《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1]推薦治療感染后咳嗽的藥物,由鹽酸甲氧那明、那可丁、氨茶堿、馬來酸氯苯那敏(撲爾敏)組成。其中甲氧那明為腎上腺素β受體激動藥,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抑制支氣管痙攣;那可丁為外周性鎮咳藥,可抑制肺牽張反射引起的咳嗽;氨茶堿可擴張支氣管,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還可減輕支氣管黏膜充血、水腫;撲爾敏為H1受體拮抗劑,可對抗組胺H1型效應,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緩解過敏癥狀[21]。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改善咳嗽癥狀方面,疏風宣潤中藥與復方甲氧那明常規劑量療效相當;疏風宣潤法改善咽癢療效優于復方甲氧那明;疏風宣潤中藥聯合低劑量復方甲氧那明睡前服用,可以進一步改善夜間咳嗽和咽癢癥狀,愈顯率和總有效率高于單用復方甲氧那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方甲氧那明組個別患者出現嗜睡、心慌等不良反應,推測與所含撲爾敏和氨茶堿有關,而使用疏風宣潤法中藥或疏風宣潤法中藥聯合低劑量復方甲氧那明治療的患者出現前述不良反應較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提示疏風宣潤法治療PIC療效滿意,疏風宣潤法中藥配合低劑量復方甲氧那明睡前服藥可進一步提高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