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新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人民健康是民生幸福的基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國家的重視與有效領導成為戰勝疫情的重要原因,因此,未來加強健康管理、提升公共衛生治理水平已經成為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日專家學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表明,我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以及重大疫情防控與應急管理體系,總體上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群眾健康問題成為國家責任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逐步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把健康中國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健康置于優先發展的位置。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務”這一重大標志,意味著健康中國建設戰略是國之大計,各行各業、社會各界,都應將健康融入具體實踐之中,將健康同各領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結合。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之初確定的《世界保健大憲章》中,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完滿狀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不斷拓展,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健康國家建設”。這不僅適應了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更反映了健康治理適應全球治理變革的趨勢。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健康問題已不再是個人與家庭的私事,而是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大事。樹立衛生與健康的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切實承擔起國家責任,制定健康規劃、統籌健康政策、優先健康投入、共享健康成果,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服務的新需求。
公共衛生安全應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也是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制機制、提升公共衛生危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契機。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安全研究一直是國際政治研究的領域,1998年,英國學者巴里·布贊提出:“安全不單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言語行為”“實際上,沒有什么既定的安全,當一個事物被視為安全問題時,它就是安全問題。”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公共衛生安全”的概念,其定義為:為盡可能減少對一個國家的不同人群、不同團體、不同地區以及跨國性群體健康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采取的預見性和反應性行為。此前,公共衛生作為生物醫學問題和技術性問題,各國關注的是疾病預防與控制,并未上升到全球安全的高度。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國家生物安全的理念,強調安全和健康是人民安定的底線,要把生物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治理。所以,這個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便是“存在性威脅”,成為全球議題,因此,應以國家總體安全觀為引領,把公共衛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內容,把重大疫情防控作為國家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任務,把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衛生治理應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環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公共衛生危機治理體系的構建應根據現代公共衛生危機的治理理論,結合我國疫情防控的實踐經驗,將疫情防控中的部門協作、舉國動員、平戰結合的做法,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從SARS危機到新冠肺炎,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建立起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機管理體系,并逐步形成了全國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衛生危機管理體制。首先,強化公共衛生危機治理體系的制度設計。切實貫徹“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思想,將個體生命安全上升為國家意志,堅持將“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把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擺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加強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識別及時預警為公共衛生治理提供支撐。例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建立城市醫療資源調配系統。可以依托專業化物流企業,對各醫院物資使用及需求情況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實現智能化的物資調配,改變用紙和筆進行物資分配的低效工作方法,并通過大數據分析預判未來的物資需求,以防出現物資告急的現象。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體制機制,將公共衛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其次,突出常態治理與非常態治理的有效結合。健全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應是既能應戰,又能滿足經濟和社會建設的需要。從常規資源和儲備力量的結合方面考慮,應建立預防為主、醫防結合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常態化防控機制,同時堅持常態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強化各級各類服務機構工作措施,有序推進各項工作。再次,加強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和擴散時,能夠迅速了解信息、檢測、上報并果斷采取措施。公共衛生大數據及信息系統是疾控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提高公共衛生危機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建立起以國家安全、全民健康為基礎的疾控體系信息化建設,提高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發現、報告、預警、響應、處置能力,實現疫情監測預警及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信息網絡體系的全覆蓋,運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形成疫情監測預警處置、趨勢預測研判、病毒源追溯、資源調配、防控救治等常態化、系統化、信息化的公共衛生危機預警體系。
“健康生活”應成為后疫情時代的主旋律。疫情將促使我們更加重視健康生活,做一個“健康人”。首先,應把健康需要治理作為重要目標提上日程。從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健康工作的脈絡可以清晰地看到,健康工作就是動員全社會參與,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即所謂綜合運用縱向治理和橫向治理的經驗,只有“合縱連橫”才能對付健康的強大“敵手”。從“將健康融入萬策”的角度看,健康不僅關涉個體的生活行為習慣,更重要的是,也是一項制度安排和普遍性的政策,只有所有政策都體現和運用了健康理念,支持性的健康環境才能建立起來。其次,健康問題需要全社會協調聯動,高度重視。健康問題不僅僅是衛生部門或者哪幾個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重要事情,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具體來說,要加強健康教育,要對個體及群體進行健康教育,以提高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識和水平。大力開展新時代愛國衛生運動,從人居環境、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公共衛生設施等多個方面常態化開展,形成全民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的新局面。堅持垃圾分類投放、推廣分餐公筷等健康文明的做法,積極推行“光盤行動”、禁止“過度包裝”等。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運用健康干預的手段對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以提高生活與生命質量。針對人民的身心健康,明確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在日常的空間管理和使用中,充分考慮空間的健康正負效應,確定健康設計原則和標準。開展健康影響評價,把“健康意識”納入規劃編制和實施、項目發展決策和日常城市治理過程中。建設以“健康應急生活圈”為代表的健康治理系統。規劃設置居民15分鐘步行范圍內的健康應急生活圈,包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日常健康兩個方面的設施內容。一方面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基于社區及其設施,規劃設立覆蓋面廣、步行可達范圍的應急生活圈。一旦突發事件發生,這個應急圈就能及時啟動響應、報送和封閉等,同時基于大數據監測和分析,對疫情等突發事件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行動指導。此外,還需增強個體的公共健康自覺。當遇到危及群體健康的疫情危機時,個體權利應服從群體利益的安排,以個體的行動自覺證明其社會責任的擔當。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個體能夠居家隔離、主動配合國家防控的公共健康自覺正是群體利益最大化的最好體現。
總之,健康中國戰略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隨著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水平將大幅提高,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長。公共衛生工作應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完善配套措施和政策,不斷改革公共衛生領域的薄弱環節,最大程度降低風險。注重治理效能,不斷提升公共衛生治理水平,著力打造有利于居民健康的社會環境,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夯實基礎。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