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敏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1935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新學年“始業式”上提出著名的“愛國三問”。從那時起,這積淀著濃厚家國情懷的“愛國三問”,賡續不輟,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
曾經的“愛國三問”是在神州陸沉、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振聾發聵地燃起中國人的愛國斗志。在當下的中國,“愛國三問”同樣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它把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融在三個簡單的問題當中,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在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
這“愛國三問”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是中國人國家情懷的集中體現。特別是在當前新的歷史時期,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當代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要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斗爭實踐中懂得,中國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
國家情懷中有潤物無聲的文化積淀,更有急難險重時的疾風勁草,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戰大考中,中國人就用行動有力地彰顯了愛國主義情懷。
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全國上下慷當以慨共赴國難。從84歲再次掛帥出征的鐘南山院士、73歲堅守在最危險風暴眼的李文娟院士,到抗疫“網紅”專家張文宏,我們看到千萬人吾往矣的舍己和無畏,從4萬多逆行出征的援助湖北醫療隊員們,到堅守崗位維護社會基本運行的各類守望者,是共濟和相助……在這場拼盡全力挽救每一個生命的抗疫斗爭中,絕大多數中國人都配得上“愛國三問”。
質樸厚重的“愛國三問”,穿越百年時空,不斷厚植著中國人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始終蘊藏著無窮的力量。盡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但有一點從未改變,也不可改變,這就是中國人的從未改變過的愛國主義情懷。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