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圍繞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快推進平安黑龍江建設”,并對“完善城鄉基層治理新格局”做出進一步安排部署。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將有效打通服務人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一、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歷史證明,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其中“黨委領導”在治理體系構建中處于第一位。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完善黨領導各項事業的具體制度。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步入新時代,黨的建設迎來幾次重大理論飛躍,其中“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黨的建設重大理論創新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建理論體系的鮮明特征,已被寫入《黨章》和《憲法》,并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揮作用。作為黨建工作最基本的環節,社區發揮了黨聯系基層社會力量的紐帶作用。當前,社區群體越來越趨于多元化,認同感越來越難以統一,時而還會因為利益相互掣肘。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黨的領導才能夠把不同群體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黨組織在整合轄區資源、化解群眾矛盾、梳理各種關系方面都表現出了極大優勢。社區黨組織可以實現最大化資源共享,將轄區內資源統一調配、統一管理,充分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社區黨組織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采取上門服務、定時巡查、遠程監控等手段,及時解決群眾各種困難,避免問題產生;社區黨組織可以有效促進黨組織與其他組織合作,通過開展活動對社會組織進行引導和滲透。正是在一點一滴的細微工作中,社區黨組織把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轉化成社會治理效能,實現社區治理的良性發展。
二、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時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健全社區治理架構、建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機制、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等,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我們黨始終堅信“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群眾是我們黨的“源”,基層黨組織是我們的“根”,“根”只有在“源”中吸取營養、滋養身心,才能讓我們黨這棵百年大樹長得參天茂盛。社區雖小,它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社區黨組織作為黨的末端觸角,直接面對人民群眾的各種訴求,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作用。在實際工作中,社區干部履行服務職能時要面對各種問題,會有很多壓力,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影響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許多社區干部沖鋒在前,讓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共產黨員的擔當和能力,但也有一些社區干部工作起來畏手畏腳、顧慮重重。要健全社區治理架構,需要用制度保障人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暢通,只有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群眾的矛盾得到化解,才能促使整個經濟社會生產生活有序開展。要推行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共議”,用規章制度和行政手段保障三方開展工作,有令可依、有令必行,使三方形成合力,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提高社區及時捕捉各種信息、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用嚴格的制度保障社區干部工作權利,建立交流平臺,鼓勵社區干部發現、摸索、創新處理群眾問題的方式方法。嘗試將社區干部和機關干部同時納入區縣培訓計劃,同步管理、同步考核,提高干部解決處理復雜問題能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待遇,用制度激發社區干部工作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將更多的優秀人才吸納到社區隊伍中。
三、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必須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在社會治理領域中,“共建”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共治”要依靠人民的智慧,“共享”則由人民享受社會治理的優秀成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梢?,新時代的基層治理必然是一個由黨組織領導,自治和法治、德治相互彌補、相得益彰的結構體系,保障社區黨組織、社區行政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都能夠參與到社區治理活動中來。當前,社區多元化已經成為趨勢,但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并不完備,社區在面對群體矛盾和糾紛時調節乏力。共建共治共享機制,不是追求群體的整齊劃一或是力量的相互抗衡,而是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彼此能夠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實現共同發展。實現“共建”,要明確區分出社區、駐區單位、黨員應盡的義務和職責,把制度作為前提,利用制度保障群體在具體分工時不越界,利用制度約束群體在彼此合作時不刁難,這樣才能實現群體在分享成果時公平公正,共同發展、共同建設。實現“共治”,需要逐漸削弱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管理模式,削弱自下而上依賴式的管理模式,“街巷吹哨,部門報到”,由社區搭建平臺,建立各利益群體的評估和反饋模式,更好激發各個群體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共享”,就是要讓社會治理的“紅利”能夠公平、公正地分攤到每一個利益群體,真正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發展成果都由人民共享。只有“共建共治”的成果能夠“共享”,才能激發社會各個群體更廣泛地參與到“共建共治”當中,“共建共治”才有順利進行的保障。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香坊區委黨校)
責任編輯/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