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上多次強調,要“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加大投入,鼓勵長期堅持和大膽探索,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
錢學森早年在提及基礎研究的重要作用時曾說:“我們重視基礎理論的緣故,是因為對新科學、新技術的研究,是要在尚未完全開辟的領域里走前人還沒有走過的道路,也就是去摸索,摸索當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須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經驗。可是在新科學、新技術領域里,前人的工作經驗不會太多,因此我們只有更多地依靠一般的知識,也就是人類幾千年以來和自然界作斗爭的經驗,通過總結所得出來的自然界一般規律。”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驅動力,科學實踐告訴我們,創新只有在注入基礎研究的“源動力”后,才能走得更遠。無論是工程還是技術,基礎研究都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源頭活水”。
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采用引進、吸收的方式,直接采用別人的基礎研究成果或在已有的基礎研究成果上開展技術創新,在特定時間內會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但當應用技術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重視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支撐技術創新,發展就會受限。我們應當看到這樣一個現實:我國已經從跟蹤科技發達國家到了與這些國家并行發展的重要轉型期,社會經濟發展已步入對基礎研究需求的密集期。在這樣一個時期,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支撐和前瞻引領作用,關系科技發展的后勁和經濟社會的長遠未來。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這些深刻變化體現在科技事業發展上,這就帶來一系列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更加凸顯了基礎研究這個“源動力”的關鍵驅動作用。
要使國家發展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這就必須堅持對基礎研究加大投入,開拓創新的源頭活水,夯實科技強國建設之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我們看到,在一些前沿領域,我國從此前的跟跑開始進入并跑甚至領跑階段,諸多領域的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整體提升。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盡管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可圈可點,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我國面臨的諸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其根源就在于基礎理論研究的薄弱,在于源頭不清、基礎不牢。
縱觀中外歷史可見,任何一個科技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以美國為例,自“二戰”后,美國對科技領域的資金投入在世界占比五分之二,其中一半以上用于支持基礎研究,由此涌現出一批科學巨匠并取得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突破。要想使我國科技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具有持續牽引動力,就必須緊抓基礎研究這個“火車頭”,使我國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
基礎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另一方面,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這些實現路徑都可以在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職能發揮上找到高度契合的著力點,可以說進行基礎研究是高校的優勢,也是高校難以替代的價值所在。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1953年創立于“哈軍工”的聲吶專業旨在培養維修和使用聲吶設備的工程師,雖然當時已經是中國聲吶專業領域的“高地”,但因為只是聚焦維修使用聲吶設備,專業后勁發展不足,備受局限。隨著專業的發展,科研工作者們日益認識到,對于水聲學這一具有重要國防意義的學科而言,必須拓寬專業領域,進行基礎研究,建設理工結合、覆蓋全面的水聲工程專業,才能真正提高國家水下防御的能力和水平,真正捍衛國家水下國門的安全。經過水聲戰略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等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水聲領域的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創新后勁動力十足。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哈爾濱工程大學走出的人才占據了中國水聲科研界的大半壁江山,這里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水聲工程事業的搖籃”。可見,基礎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根本源泉和原始動力,決定著學科發展的高度和續航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認為,要實現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突破,在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就要把握好兩個關鍵:首先,找到超車的彎道,找到這個彎道就找到了發力點。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角度來說,找到制約國家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和國家在戰略領域的急需環節,就找到了需要突破的發力點和創新點,找到了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其次,不能一味跟著別人跑,而要認清自身能夠實現突破的優勢領域,在國家急需的戰略領域匯聚優勢力量,努力做出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進而帶動其他相關方向和領域共同發展,最終實現整體超越。
要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各類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發揮人才濟濟、組織有序的優勢,形成戰略力量。要創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科研人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明確研究領域和發展目標,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樹立敢于創造的雄心壯志,敢于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值得倍加珍惜和自豪的科技發展春天。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只爭朝夕、勇于創新,夯實基礎研究這個基礎,為我國科技發展強筋健骨,為把我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