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彥

通河縣位于龍江腹地,小興安嶺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全縣共有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8個,扶貧對象1598戶253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76%。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通河縣依托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措施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帶動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確保持續穩定增收,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
通河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視作最大政治責任和一號民生工程,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將縣委、縣政府各戰線分管縣領導均任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并設立12個專項推進組。制定《通河縣定點駐村扶貧工作隊及工作隊員管理辦法》,在哈爾濱市派駐7支工作隊的基礎上,全縣各單位各部門派出駐村工作隊和聯合駐村工作隊74個306人(其中科級以上干部95人,后備干部61人),實現駐村定點幫扶全覆蓋。為確保扶貧政策措施落地生效,通河縣堅持統籌推進,落實產業帶動、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危房改造等“兩不愁三保障”政策措施,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是大力發展產業扶貧。結合“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工作,發展鴨稻、蟹稻、蝦稻、魚稻、北藥等產業基地52個,589戶貧困戶庭院栽植大榛子,82個村集體均落實榛子栽植50畝以上,9處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并取得收入117.54萬元,確保了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貧困村產業幫扶合作社全覆蓋,非貧困村龍頭企業或其他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覆蓋,鄉鎮和貧困村產業扶貧示范項目帶動全覆蓋。
二是深入實施就業扶貧。對困難群體、貧困勞動力等提供就業指導、政策咨詢、信息宣傳等相關服務。新開發村級公益崗位773個;組織開展專項公共就業服務活動,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提供1600余個就業崗位,簽訂意向性用工協議68份,發放政策宣傳單等1萬余張。對貧困勞動力免費開展實用技能培訓,貧困勞動力就業255人,其中省外務工30余人,6個合作社就業91人。
三是嚴格落實教育扶貧。落實建檔立卡各階段貧困學生資助政策,實現對象無遺漏、資助全覆蓋、結果有告知。資助貧困中高職生45人次、資金3.9萬元。共發放教育補助資金213.33萬元,其中資助建檔立卡學生237人次,資助資金13.07萬元。實施“雨露計劃”,發放中職貧困學生補助12人次、3.6萬元,貧困殘疾人及子女助學金1.71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9人,資金0.36萬元。發動社會各界為貧困學生捐助14萬元,全縣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無因貧輟學。
四是不斷完善社保兜底。對全縣8個鎮的82個行政村進行了排查,將符合低保救助條件的28戶44人納入低保救助范圍。落實無障礙改造政策,為60名建檔立卡重度貧困殘疾人家庭鋪設水泥地面、安裝扶手、櫥柜、灶臺、坐便器、移動坡道,發放無障礙輔具等,方便殘疾人生產生活。
五是全面完成危房改造。進行了“4類重點對象”存量微調和再核實,全縣四類人員危房改造129戶,已經全部建設完成。開展建檔立卡危房改造“回頭看”問題排查工作,排查各類問題343件。及時確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內容和完成時限,采取臺賬推進、掛賬銷號的辦法逐項完成整改。
六是深入推進健康扶貧。為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及補充商業醫療保險;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一站式結算”等政策。實行“一免五減”,對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內醫療機構就醫的,免收掛號費,診查、檢測、檢驗、手術、床位等醫療費用減免5%,因病致貧人口減免10%。深入推進農村貧困家庭健康簽約服務,實現健康簽約全覆蓋。
七是大力開展金融扶貧。堅持貧困戶自愿基本原則,堅持“戶用戶貸戶還”方向,把金融扶貧與產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等相結合,大力開展扶貧小額信貸。投入小額扶貧貸款風險補償金1000萬元,累計發放小額信貸118萬元,受益農戶25戶。積極抓好抓實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防控工作,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應貸盡貸”,發放后清退的貧困戶貸款全部回收到位。
八是不斷拓寬增收渠道。推動“菜園革命”,走“綠色有機”之路,發展庭院經濟,利用房前屋后菜園種植綠色有機蔬菜,養殖雞、鴨、鵝等小畜禽,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菜園種植和家禽養殖。激發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帶貧益貧作用,發揮貧困戶中“能人”的專長,對有技術有能力的貧困戶,當地鎮村及駐村工作隊給予扶持。采用“鄰里互幫”模式或增設公益崗位,帶動無勞動能力及年齡偏大貧困戶。每個村增設公益崗位,集中為無勞動能力貧困戶進行代種養、代寄養。
在未來工作中,通河縣要在永久脫貧上下功夫,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通過技能培訓、勞務轉移、設定公益崗位,提高長期穩定就業的規模和水平,從而實現貧困戶長期、持續、穩定脫貧。針對扶貧產業同質化嚴重的情況,重視高度同質化扶貧產業的市場風險,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扶貧向差異化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繼續加強貧困村的路、電、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環境和村容治理。拓展村集體收入來源,積極發展村級產業,在提高村集體收入的同時,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強化黨建與扶貧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引領農村組織建設、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核心作用。堅持精準銜接、分類施策,把脫貧攻堅的工作經驗和幫扶資源有效轉換到鄉村振興中,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單位:中共通河縣委黨校)
責任編輯/杜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