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 王芳
摘要:以《bilibili晚會 二零一九最美的夜》為分界線,嗶哩嗶哩開始真正意義上從小眾走向了公眾。這場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風格迥異的晚會,就像從山洞中修煉已久的少年突現江湖,招式凌厲,讓大家看到了晚會的另類打開方式,卻也把傳統媒體“殺”得措手不及。隨后B站一系列破圈動作,包括《后浪》《bilibili夏日畢業晚會》等的火爆,帶給傳統媒體一系列啟發與思考。
關鍵詞:“觀眾庫”; 話語體系;雙向互動
自2009年初創,B站已走過11個春秋,目前它不僅僅是二次元精神集聚地,更成為集動畫、游戲、科技、美食、生活等多個內容分區的“寶庫”。連續多年評選的百大UP主,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它的成功,有科技發展、生活進步等多方面的因素,更因其自身很多理念、做法的推陳出新。
一、內容豐盈不拘泥 百大UP主各有神通
B站最吸引人的是五花八門的內容,包括各類動畫、番劇、紀錄片等資源,還有B站自身UP主自制的內容。經筆者于bilibili官方網站、BiliOB觀測者上查詢,截至2020年8月18號,B站目前注冊用戶已超過6億,粉絲量破百萬的UP主384個。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經由UP主制作的豐富內容,保證足夠優質內容輸出,同時又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來此平臺,他們又可能成為新的UP主,形成良性循環。
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也應該轉變固有創作思路,首先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目前的觀眾已經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和知識儲備;隨時隨地不離手機的觀眾,有了強大的拍攝能力,甚至有極佳的拍攝機會;各類移動端剪輯APP、PC剪輯軟件的盛行,更利于視頻制作。傳統媒體也應搭建分享平臺,給觀眾以“用武之地”,讓觀眾不僅是電視的觀賞者,也是內容的制作者,實時對接觀眾采集的視頻資源,梳理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
二、話語體系需轉變 思路清奇造梗嗨
媒體融合,不止體現在媒介的轉變、傳播方式的升級等“形”上的改善,更應注重話語體系等“神”上的變化。以B站2019百大UP主之一的“盜月社食遇記”為例,其中有一位主創人員之前是河北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辭職后做起“盜月社食遇記”,主要尋找街頭巷尾的美食店、推介美食等,基本拍攝思路與電視臺如出一轍,但可貴之處是他打破了“端勁十足”的話語體系,輕松自在、閑聊一樣給大家推介,不斷玩梗、笑點不斷,一下子拉近了創作者與觀看者的距離。
這就要求傳統媒體的記者和主持人不僅要說人話、接地氣,更應該從思想上尊重觀眾,二者之間沒有高與低之分,不需要“大道理”與“亂擺譜”,在節目制作過程中,內容要么投觀眾所好,要么能直擊內心,同時善于在語言上造梗,與觀眾建立記憶點,營造共鳴。
三、雙向互動 花式傳播
彈幕可以說是始于B站,進而被越來越多視頻網站采用,成為一種新型互動方式。看著視頻、刷著彈幕,與不同人分享觀點、槽點,碰撞出“火鉗劉明”等別樣姿彩的話語。除了彈幕,每個UP主幾乎都會在視頻結尾“求點贊 求投幣 求打賞”,打造“拒絕白嫖”等行為方式。其實這些都是花式傳播下的雙向互動,有來有往,為有源頭活水來,打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善用大數據,是B站跨年晚會好評如潮的一個重要原因。以粉絲口味為基礎,以瀏覽量、播放量、評論量、彈幕如何等精準的大數據為導向,定制專屬群體的作品。現在各級傳統媒體都在嘗試媒體融合,搭建融媒體平臺,但現實是很多平臺并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所以亟須改變這一局面,讓融媒體不僅是信息的制作傳播平臺,也是受眾信息的搜集平臺,分析數據,利用數據,將平臺數據用在實處,讓數據成為內容制作的有力參考。
四、兼顧小眾文化與大眾潮流 引領下一個風口
B站最開始是游戲、動畫、漫畫等小眾文化的集結,隨著越來越多優質內容的締造,內容不斷豐富,一系列UP主和官方媒體(如央視新聞、人民網等)紛紛進駐B站,B站越來越包羅萬象。如B站美食Up主徐大sao,區別于其他,他在山東某村子生活,在日常廚房中自制美食。可能拍出來的視頻不會顯得所謂的“高大上”,但貴在真實,至今已積累了467萬+的粉絲。人們看他做飯、吃飯,更感受到了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視,面對所有觀眾,但如何做到細分與包容,是一件難事。專業化、個性化不單單是一個標簽,更要注重內容深處的共鳴,締造絕對優質的內容。節目要扎根現實生活,有生活的氣息,有生命力,也要注重藝術提煉與藝術形式表達,將意境美彰顯出來。同時,作為思想潮流的引領者,節目始終應秉持大局觀,要有遠見超越未見。
五、5G萬物互聯 創建大型體驗場景
5G將進一步驅動傳媒行業數字化轉型,實現萬物互聯,極大推動社會的變革與發展。目前關于5G究竟會帶來怎樣實際的效果與變化,各方都在探討,作為科技類博物聚集地之一的B站,有一批UP主通過構建虛擬現實、概念分析等途徑表達自己的見解。遇見新事物,傳統媒體同樣也要擁抱新技術,抓住機遇,盡早運用,要成為5G應用領域的引領者,而不是追隨者。
從3G 到4G,締造了短視頻行業的崛起與發展,5G時代,內容制作與傳播將不再受網絡容量影響,利于運用多種手段綜合運用、多個維度傳播。首先,傳統媒體可以開拓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產品和服務,利用好家庭客廳中的電視機大屏與手機小屏,創建大型體驗場景,可深度體驗、分享互動,而且不局限于文字類(如彈幕)的互動,可開展多種形式的互聯互通。
總之,傳統媒體需要注重和不同行業協同發展,尤其與傳播科技領域的合作,要讓科技為我所用,為我賦能。鞏固自有陣地,如傳統媒體優質的采編團隊與采編能力,將新技術與好班底進行強強聯合。在內容生產領域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以互聯網思維,以包容、求新、求變的心態,生產出更優質、更富傳播力、更具影響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譚天,林籽舟.走出誤區重新出發--談談電視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中的認識偏差[J].聲屏世界,2015.
[2]喻國明.5G時代傳媒發展的機遇和要義[J].新聞與寫作, 2019.
[3]周煜媛.獨家專訪徐立軍:媒體融合的7種模式怎么選?怎么做?[N].廣電獨家,2020
作者簡介:田丹(出生于1991年4月),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在河北廣播電視臺工作,擔任編輯記者。王芳(出生于1990年2月),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人,在河北廣播電視臺工作,擔任編輯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