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證明標準是判斷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程度,它決定了相關事實能否被法官采納信服,進而影響案件的審判結果。本文通過介紹辛普森案刑、民事訴訟不同的判決, 指出刑事訴訟應堅持“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民事訴訟應堅持“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并分析了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差異的原因及堅持刑、民事訴訟不同的證明標準對司法實踐和未來證據立法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民事訴訟證明標準;排除合理懷疑;高度蓋然性
一、問題引出:辛普森殺妻案
1994年6月12日深夜的一陣犬吠迎來了美國歷史上極為轟動的一起案件——辛普森殺妻案。這起被譽為“世紀大審判”的刑事案件,歷時 474 天,但由于證據的不足和證據采信的缺陷,最終以辛普森無罪釋放終結。與此同時,兩名受害人戈爾德曼和尼科爾的親屬分別向法院提起非法致人死亡要求賠償的民事訴訟,在此民事案件中,大部分證據只是刑事訴訟時的再現和重復。最終民事陪審團作出裁決。他們一致認為辛普森對兩名受害人之死負有責任,并裁決辛普森賠償原告方 850 萬美金,另外還裁決辛普森向兩名受害人家庭各支付 1250 萬美金的懲罰性賠償金共計 3350 萬美金。
從本案我們可以看出,辛普森的刑事和民事判決截然不同,在我們長期以來的觀點認為刑事判決的既判力高于民事判決,既然在辛普森案的刑事訴訟中判決其無罪,為何又要在民事訴訟中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 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區分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只有認識到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差異,才能認識到本案刑、民事判決的合理性,進而把握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實質。
二、證明標準的概念
證明標準是一個與證明責任具有密切聯系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證明責任的一方必須將該事實的真實性證明到法定的程度,才能成功地證明所主張的待證事實,否則,該方就等于沒有履行證明義務,自然其所主張的待證事實也無法被法官和陪審團接受。也就是說,證明標準,既是指承擔證明責任的訴訟一方對待證事實的論證所達到的真實程度,也是法官發現事實、探究真相、依法裁判的依據。證明標準具有兩個不可分割的層面:客觀方面的“確定性”和主觀方面的“可信度”。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構成了證明標準的完整內容。
三、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之差異及原因
丹寧勛爵曾指出:“在刑事案件,法官經常告訴陪審團說,原告有責任提出無可置疑的證據,在民事訴訟中,它將是在`可能性的天平上。”刑、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差別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刑、民事訴訟的訴訟原則和訴訟性質不同
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的爭執,雙方當事人之間是平等關系,主要涉及財產, 適用“民事自治”的處分原則。因此其證明標準偏低。即使是涉及人身傷亡,敗訴方也只會有財產的損失。在民事訴訟中,雙方在取證的手段、方法上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雙方沒有強制取證的特權,所以應當依照高度蓋然性的標準作出判決,法院針對控辯雙方所提供的證據,作出判決。
而刑事訴訟涉及的是剝奪被告人的生命和自由,這些對被告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采用國家追訴為主的公訴原則。舉證主體是公訴機關。公訴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舉證有強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而且還可以進行強制取證的行為,在取證過程中可以限制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被追訴方只能在辯護律師的幫助下處于消極防守的地位,這樣,公訴方有可能取得充分的證據證明被追訴人的犯罪行為。如果證據達不到要求,為保護被追訴人的權利,應當宣告被追訴人無罪。
(二)刑、民事訴訟法律規定不同
在民事訴訟法中,民事實體法中規定了推定,如過錯推定。比如在民事訴訟中,一方當事人的陳述,如果對方承認,就完成證明要求,不需要其他證據。同時,還規定了訴訟自認規則,即當事人一方對他方所主張的不利于己的事實承認為真實或對他方的訴訟請求加以認諾可完成證明要求,對方不須舉證。最后,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都負有舉證責任。對其主張的權利,都有舉證義務提供證據。而在刑事訴訟中不能僅僅根據被告人的供述定案,僅有被告人承認有罪,無其他相關證據的,不能認定為有罪。其次,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被告人在未被法庭確認有罪之前,是無罪的,他不需要證明自己無罪,也不須自證其罪。由檢方提供證據。最后,在西方的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一定程度的沉默權,不能因為被告人保持沉默就做出對其不利的判決,刑事訴訟法規定,刑事訴訟中被告有罪的舉證,舉證責任完全由控方承擔。
(三)刑、民事訴訟保護法益和價值取向不同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解決糾紛,在追求公平時也要追求效率,就爭議中的訴訟經濟利益而言,事實認定的結果非此即彼。所以,在事實無法查清的情況下,如果無限期拖延,將不利于糾紛解決,沒有效率的公正是不公正。同時,如果國家花費大量的財力來查明某一案件事實,可能會使訴訟的成本過高。正因為民事訴訟對效率的追求, 使得民事訴訟采用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更有利于解決糾紛。而刑事訴訟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在懲罰犯罪時一定要確保每個人都享有的人權,不冤枉無辜, 所以對檢方證據的采集標準要求高,要求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寧可在某些場合可能會放縱壞人,也絕不冤枉好人。所以在刑事訴訟中極度重視保障人權,這從根本上看,實際上是對所有社會成員權利的保障。西方國家刑事訴訟的價值取向認為其公平和符合正義程序保護被告人的人權的程序正義比實體正義更重要。
四、我國訴訟證明標準探析
(一)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
中國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主要存在于法庭審判程序之中。要正確理解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準,還應當追本溯源到制度本身。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2013年才將“排除合理懷疑”引入到“證據確實、充分”的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之中。筆者認為,引入排除合理懷疑的評價使得整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更加體系化。首先,它使得法官在案件審判的過程中認定證據有確切充分的標準和理由,體現了“排除合理懷疑”的客觀性。其次,在主觀性方面,通過“排除合理懷疑”標準的引入,使得法官通過審視自己的內心從而達到內心確信的標準,以此來認定事實作出裁判??陀^性和主觀性相得益彰,使得“排除合理懷疑”的引入更具優勢。
我國刑事訴訟中,證據在證明和還原刑事案件案發情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案件開始偵查起,所有證據都是層層相連,環環相扣,息息相關。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就要求,據以定罪的證據均亦查證屬實;案件事實均有必要的證據予以證明;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對案件事實的證明結論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同時刑事訴訟證明標準還具有層次性。
在整個司法實踐過程中,首先應當切實強化證據裁判原則,它作為現代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要求在整個司法過程中對案件事實必須以客觀真實、合法有效的證據為依據,證據裁判原則的適用對于打擊犯罪、防止冤假錯案具有關鍵作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第三款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边@是證據使用的根本原則,遵守這一原則才能避免冤假錯案,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其次,還應重視證據審查原則。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和復查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需要審查證據的客觀性和合法性,及時避免和糾正冤假錯案。對于刑事申訴案件,經審查,如果原審裁判據以定案的有關證據,在原審過程中未經法定程序證明其真實性、合法性,而人民法院據此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進行監督。最后,應當堅持綜合審查判斷證據規則?!缎淌略V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一項規定:“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辈徽撌菍我蛔C據還是全案證據,“證據確實、充分”都是審查判斷證據的要求。在某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供述等言詞證據作為案件定罪處罰的主要證據,更需要重視用客觀性證據補強,不能僅憑口供定罪,要使得各項證據之間沒有相互矛盾且相互印證。倘若言詞證據和其他客觀性證據無法相互印證,甚至完全相左,或者案件只有言詞證據,而沒有其他關聯性證據進行佐證,基于全案證據對所認定的事實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當堅持疑罪從無,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否則易造成冤假錯案,損害司法公正和公民利益。
(二)我國民事訴訟證明標準
2018年最高院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第一款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實分別舉出相反的證據,但都沒有足夠的依據否定對方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情況,判斷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是否明顯大于另一方提供證據的證明力,并對證明力較大的證據予以確認”。同時,該規定還指出“對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提出的證據需要證明待證事實存在高度可能性,那么就能夠認定該事實存在”,“欺詐、脅迫、惡意串通、口頭遺囑或者贈與時,人民法院認為證據所述能夠排除合理懷疑的,方可認定事實存在”。以上條款皆要求民事證據能夠還原案件事實。但是實際司法實踐過程中,當案件事實發生以后,已既定為客觀事實,證據作為還原事實的工具,專門人員在某些方面很難取證和保留證據。因此,客觀真實的標準缺乏科學性,反而會損害司法公正。在民事訴訟的過程中使用高度蓋然性標準,當證據無法完全證明客觀事實的時候,法官在審判過程中可以通過民事證據高度蓋然性的特征認定相關案件事實,進行裁判。
五、結語
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進行,“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如果作為所有案件的證明標準,不合實際。因為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案件客觀事實的發現越來越多地受到當事人舉證能力或者客觀環境的限制,這給司法審判帶來了弊端。所以,筆者認為,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審判人員為了追求絕對客觀真實的事實,使得一些在證據方面存在瑕疵的案件給被告人強加罪行,或者讓一些可以定罪的案件不敢定罪。在民事案件中,審判機關為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證明客觀事實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程度,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調查取證,降低訴訟效率。甚至導致某些民事糾紛長期無法解決。這也正凸顯了使用“排除合理懷疑”和“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的重要性,雖然其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但是它符合人類對真理的認識始終會受到諸多客觀條件的制約這一定律。在今日的司法實踐中,只有堅持刑、民事訴訟不同的證明標準才能促進我們更好的追求司法公正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新堂辛司. 新民事訴訟法[M]. 法律出版社, 2008.
[2] 畢玉謙.試論民事訴訟證明上的蓋然性規則[J].法學評論,2000(04).
作者簡介:彭丹陽(1996—),女,江西樟樹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