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都蓬勃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伴隨著這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影響社會公共安全的公共危機事件,例如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惡化事件、恐怖襲擊、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等。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諸多力量共同作用,一旦不和諧的因素出現,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建設會給社會的和諧穩定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基于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筆者進行此研究。政府在面對公共危機管理時所體現的能力建設,事關突發事件處理的成敗和能否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人身財產安全,體現政府形象與能力,有利于促進國家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危機管理處理對策
一、公共危機的概念
危機這個概念并不少見,日常生活中就常常能聽到。早在上個世紀,美國學者羅森塔爾就曾提出過危機的含義,并得到了學界的多數認可。他指出危機是指“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的威脅,并且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對其做出關鍵決策的事件。”這個概念從根本上指出危機是一種突發事件,并且其對社會系統的正常運行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在時間的緊迫下,其發生與解決都具有重大的急迫性,往往出乎意料。而公共危機的定義則更加具體一些。與危機相比,公共危機更加強調其影響的范圍更大,針對的是整個社會。一旦公共危機爆發,將會給社會中的人們帶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危機管理意識淡薄
我們知道,天災和人禍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他們是不能夠以人的意志和態度為轉移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發生這些類似公共危機的事件。當這些事件發生時,我們不能過度慌張,一定要保持鎮靜,政府更是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及時解決問題,保衛人們生活的幸福穩定。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事發地增護欄一案為例子,公眾對“事件發生原因、政府風險預案、現場應急措施、交通管制限流、安全管理手段”等多方面提出質疑,事件發生在2014 年 12 月 31 日深夜發生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49人受傷,作為一起突發事件,政府事先未能給予積極干預,經過多次發酵后,直到 20 日的頭條新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調查報告明天發布”,才得以告終,可見地方政府應對危機管理意識之淡漠。
(二)缺乏相應的公共危機應對機制
公共危機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搶占時間,因為在危機發生之時,往往難以預料,而且一旦危機發生,帶來的后果就將是難以估量的,盡快的熄滅苗頭,需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危機信息,及時做好應對,并且向公眾準確報道相關信息,以防引起恐慌情緒。在公共危機信息管理中,識別與追蹤、決策與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各種技術力量做鋪墊,達到信息共享。因此,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信息系統建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尤為重要。
政府做事必須有相應的法律依據,單憑號召力以及臨時性對策,是行不通的,只會造成更加意想不到的后果,長期下來,輿論也會持續下去。當一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所涉及的一系列部門(公安、醫院、消防、旅游局等等)該如何做,上級部門如何傳達指示性政策,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好,給各級政府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三)公共危機信息系統聯動水平差、公共危機信息資源共享程度低
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水平相較于其他國家有所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管理系統存在問題。解決公共危機最重要的就是及時發現,并實時監測危機發生的變化,與時間賽跑,這就要求我們擁有強大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能及時共享信息,了解事情動態。然而,我國目前的公共危機信息管理系統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部門之間的壁壘嚴重,資源共享不及時,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政府部門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溝通不暢,信息流動速度慢,導致應對突發事件不及時。
(四)未能進行較完善的總結與反思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概率高,事件時有發生,有很多前車之鑒。世界各國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公共危機事件,在本文的開篇就已經提到。但地方政府并不能做到及時地從已經發生的事件中吸取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進行防范于未然。總結成功的做法和不可取之處,反思為何會出現類似的事件,是自己的工作不到位,處理不及時,還是社會機制出現問題,還是社會運行規律的正常現象,等等。只有切實做好完善的總結與反思,才會為解決下次事件做好準備。
三、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應對政策
(一)加強危機管理意識建設,制定科學合理的危機管理體制
首先,應完善應急體制建設,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我們知道每個公共危機事件都具有突發性、緊急性的特點,而這也就要求政府各部門在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現有的各項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整合,以便用來妥善處理相應事件。在機構設置中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應加強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一個行之有效的工作體系,以此來減少政府部門協調的相關環節和減少時間成本以及減少其他不必要的浪費,以適應快速反應的需要。
其次,應完善應急處理機制體系,完善相關處理事件應急預案。相關部門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機應急機制建設使之能夠在事件發生時做出快速反應;形成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的工作格局,行之有效的為事件的處理做到統一調度合理規劃與應對。
(二)拓寬危機信息采集渠道,完善危機信息預警系統建設
當公共危機即將爆發時,如果我們能感應到相關的危機信息,一定要做好信息預警,從而為及時有效的解決危機爭取時間,給政府以反應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拓寬危機信息采集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危機尚未爆發之時,我們就應該樹立預警意識和防范意識。合理調動社會資源,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及時有效地收集到各類信息,做好分類與分析,建立專門的信息預警系統,減少危機的發生。
然后加強對信息的分析判斷水平,科學預測,科學而準確的判斷該危機信息的走勢和狀態,為科學預警做好信息基礎。加強提前預測能力,科學設置預警機制,當危機到來時,也能及時采取應對之策。
(三)加快危機信息標準化建設,提高應急聯動和整體應急反應能力
公共危機管理體系內容龐雜,其管理起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了增強公共危機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們務必要建設好協調聯動機制。政府各個部門應該建立強大的信息溝通網,明確各部門的職責權限,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及時將發現的信息傳遞到各個組織之間,做好技術支撐。隨著技術的進步,應急聯動系統對信息傳遞的時間要求更高,建立指揮中心、若干分中心信息一體化的中樞組織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各方危機信息,并且做到統一決策、科學部署。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技術支持體系
第一,提高科學技術生產力,完善應急管理的技術支撐和科學預警。這有助于更好的監測和評估突發公共事件發生的概率,從而盡可能的減少發生風險的次數,并及時做好防范工作;第二,建立共享安全信息的管理庫,一個較為快捷暢通的網絡信息系統,注重危機管理中政府在信息系統中的領導責任,這樣能夠盡可能高效率地完成公共危機管理在諸多部門之間的相關工作,促使相關政府部門能夠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督促,切實做好監督工作。同時,應根據公共危機管理工作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和意見,吸取經驗教訓,將其改進和完善,從而更好的處理相關問題和提高自己的工作進程。
(五)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注重各方力量的參與
為了減少公共危機的爆發,保證人們生活在幸福穩定的環境中,社會公眾必須團結起來,發揮社會主體作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如果每一個人都具有較強的危機預警能力,能及時有效地感知到危機的到來,并且積極團結一致,共同解決問題,那么公共危機對社會的傷害就會降低很多。如此一來,政府也能夠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去均衡其他社會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政府的相關部門應該做好宣傳工作,增強人們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并且樹立危機意識,即使不能投入到解決危機的工作當中來,也要做到及時關注危機信息,做到不傳謠、不恐慌,相信政府,配合政府的工作,減少損耗,更好地解決問題。
四、研究反思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充分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特色和優勢,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在解決社會治安等公共危機的問題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所以我國地方政府應該借鑒已經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增強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我國地方政府能力的提升也應順應了國際潮流,也在不斷地實踐中得到了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加強應對公共危機方面的立法建設;構建覆蓋面廣闊的社會安全網絡;建立起各部門的信息資源共享;成立社會監督機構,加強公務員隊伍素質建設,特別是提高公務員在有關公共危機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將重點放在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上,在改革的長期進程中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并且能夠根據時代的進步和需要隨時不斷變換、更新政府能力。盡管如此,我國地方政府危機管理能力建設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張璐妮,唐守廉,程玉紅,等.融媒體環境下公共危機事件治理策略網絡傳播效果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19(09).
[2] 尹晴.數字治理趨勢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治理路徑優化[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9(04).
[3] 張悅.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9(18).
[4] 龔會蓮,胡勝強.公共危機預警策略的選擇邏輯與比較分析[J].行政論壇,2019(03).
[5] 鐘莉.大數據時代地方政府治理創新的機遇與挑戰——以廣州市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3).
作者簡介:李艷茹(1988—),女,河北唐山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