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年份,一方面,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國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另一方面,受國內外疫情和中美關系的疊加影響,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面對新的形勢,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政府工作會議指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是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和工作目標。從“六穩”工作到“六保”任務,就業都居于首位,河南作為農民工來源大省,農民工就業更是河南省“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從不同視角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河南農民工就業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引言
十三五時期,我省堅持“六路并進”,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制度,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通過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基本消除了農民工無技能上崗現象。通過進一步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強化農民工高級技能培訓,促進普通農民工向高級技工轉型。通過營造公平競爭的創業環境,推動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農民工、退役軍人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2019年全年全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7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3040.89萬人。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25.67萬人,帶動就業124.06萬人。農民工返鄉創業總量達149.79萬人,累計帶動就業902.17萬人。2020年截至7月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累計3082萬人,1-7月新增轉移就業41.45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3.63%,轉移就業規模呈增長態勢且高于去年同期,較上年同期上升6.53%;新增“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培訓農村勞動力23.22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46.44%;新增農民工返鄉創業11.08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73.87%,帶動就業46.35萬人;新增創業輔導人數5.89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58.9%。
二、疫情對外省豫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疫情對外省豫籍農民工就業的沖擊,可以用“有影響,可控制,有風險,需應對”12個字來概括。具體來講:首先,受疫情影響,外省豫籍農民工就業形勢略顯疲軟,但就業市場基本面平穩,可加控制。其次,隨著復產復工、經濟復蘇,外省就業市場呈向好態勢,但是“疫情綜合癥”的滯后效應開始逐步顯現,就業風險正在積蓄,所以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
分行業來看:一是,外向型企業受疫情和貿易摩擦的疊加影響較為嚴重,生產萎縮,就業形勢嚴峻。內向型企業中的大規模企業(規模以上企業)得益于完備的生產體系,成熟的銷售渠道,多元化的融資平臺,其抗風險能力較強,疫情之下,并沒有對生產用工造成較大影響。反之中小微企業生存能力較弱,減產裁員風險較大,農民工返鄉回流現象突出。
二是制造業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通訊電子設備制造業、傳統紡織業和木材加工業受疫情影響嚴重,用工縮減比例較大。反觀,醫藥、新能源制造、壓縮機制冷、高端衛浴、輕型橡膠等現代化高端家用消費品領域,受疫情影響不大,生產不降反增,對就業市場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例如,廣東的萬寶集團,主要生產高端橡膠、微型壓縮機、新能源汽車配件、醫藥等高端家用消費品,6-7月份萬寶集團的訂單需求量反增1.5倍。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表示基本不受疫情影響,國內訂單反而不斷增多。廈門路達衛浴有限公司主要生產高端衛浴用品,其總經理表示公司受疫情影響不大,并且公司計劃在外地投資建廠,擴大規模,對農民工就業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三是服務業中,餐飲、住宿、安保服務等行業受疫情影響嚴重,市場萎縮,客流量減少,吸納農民工就業能力弱。遠程辦公、電子商務、高端家政等新興業態逆勢增長,激發催生了新的就業崗位。例如,廣東南粵家政與哈哈福家政,它們主要從事月嫂、催乳師、育嬰師、產康恢復、醫療養老護理、防疫消毒等培訓項目。由于家政行業就業門檻低,在疫情爆發期間,他們運用大平臺的企業優勢整合資源,變為危機,在解決大量農民工就業難問題的同時也為家政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南粵家政”提出到2021年實現培訓就業“十百千萬”目標任務:建設扶持50家省級家政服務培訓示范基地;建設扶持100家家政服務龍頭企業;動員引導1000個以上有資質有能力的培訓機構參與培訓;每年開展家政服務類培訓20萬人次以上,帶動就業創業40萬人次以上。福州樸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一家30分鐘即時配送的移動互聯網購物平臺,現有員工2萬多人,其中河南籍員工1100多人。樸樸電子商務以其創新的商業模式和高效安全的倉儲配送模式,在疫情期間不但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計劃在2020年下半年正式開拓武漢市場,對農民工就業具有較強的吸納作用。
三、我省農民工就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從挑戰方面看,一是,受國內外疫情和中美關系不確定性的影響,貿易鏈、產業鏈梗阻的不利因素將會持續向就業鏈傳導。二是,“疫情后遺癥”正在逐漸凸顯,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生產活動秩序和經濟社會循環,容易引發金融風險、債務風險及就業風險。三是,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在積蓄,需求不足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循環不暢更加劇了傳統行業的經營難度,從而造成了就業崗位供給的減少。
從機遇方面看,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把就業列為“六穩”“六保”的首位,省委、省政府也堅持把就業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統籌謀劃部署,推出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穩就業保就業政策舉措,這是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最有力的因素。二是,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戰略實施將進一步推動我省經濟社會轉型,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和人才流動機會。三是,電子商務、線上教育、遠程辦公、高端家政等新經濟業態持續拓寬就業空間,不斷催生新的就業崗位。
四、做好農民工就業工作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推進農民工就業工作
首先,各級黨委要把農民工就業工作作為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促進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次,把農民工工作作為戰略性工程,上升到各級黨委、政府議事日程。建立農民工就業工作由“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多方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再次,把黨建工作融入到農民工就業工作的方方面面,發揮黨組織的主導引領作用,始終把農民工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建立農民工表彰獎勵機制,定期開展優秀農民工、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返鄉創業明星企業評選表彰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服務農民工的良好氛圍。
(二)助力企業復工復產,有序推動農民工就業
一是,對于省外輸出農民工,要加強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之間的精準對接。首先,要開展針對性的農民工技能培訓,使農民工輸出地與輸入地精準實現“人崗匹配”。其次,做好點對點、區對區、一站式輸送返崗工作,消除不合理的流動限制。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促進本地農民工盡快就進就地就業。首先要深入調研,為企業精準解難紓困。其次,暢通產業鏈,加快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最后、各地區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重點從強化金融支持、減負減稅、提升企業服務等方面入手促進企業復工復產。三是,健全預測預警、分級響應、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壓緊壓實地方政府促進就業工作主體責任、屬地責任,切實防范就業風險在產業鏈、區域間傳導擴散。四是,完善就業服務平臺。加大河南省“互聯網+就業創業”信息系統推廣應用力度,推進“智慧就業”“掌上就業”,實現就業業務全覆蓋、就業經辦全天候、就業服務零距離。五是,出臺相關政策,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省轄市建立農民工就業服務中心,在人口超過3萬人的鄉鎮單設農民工服務站。
(三)完善政策支持,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一是,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環境,強化產業鏈的互補銜接、產業集群的關聯協作以及產業配套服務體系的完善,為農村產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二是,以特色農業產業園、農業高新區、特色小鎮、工業園區為載體,發展農民工創業園、創業孵化器和創客空間,為農民工創業者提供場地支持、技術支持、創業培訓和政策服務。三是,舉辦農民工返鄉創業大賽。與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開展合作,通過電視和網絡直播,展示農民工返鄉創業網絡大賽中的優秀項目,邀請省級媒體、投融資機構參加,擴大農民工返鄉創業影響力和覆蓋面。四是,統籌推進城鄉創業活動,把返鄉農民工創業納入各地一次性創業補貼政策覆蓋范圍,鼓勵各地創業擔保貸款基金為返鄉農民工創業項目提供擔保服務。
(四)擴大農村有效投資,拓寬農民工就業途徑
擴大農村有效投資,促進農民工本地就業。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境治理,重大民生工程等“補短板”項目的投資力度,例如,農村公路建設工程、農村電網建設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二是,加強農村扶貧項目的投資力度,解決好扶貧車間的原料供應、產品外運、市場銷售等問題。三是,發展農村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加粗延長農業產業鏈,把農產品更多的附加值保留在農村內部,從而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四是,加強農村文化旅游基礎施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提升旅游綜合服務能力,把“疫情停滯期”變為“疫情提質期”,將農業生產、鄉村文化和鄉村旅游相結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加強鄉村振興重大項目投資力度,例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程,農村創業示范基地建設工程等,有效整合農村資源,打造生產、加工、包裝、品牌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六是,加強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投資力度。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工程建設,開展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七是,積極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各地區要制定出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指導意見,加強指導和服務,明確支持的重點領域,細化落實用地、環評等具體政策措施。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等方面實施一批PPP項目。八是,擴大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項目的證券發行規模。首先,地方政府在一般債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規模支持扶貧項目和鄉村振興項目外,還應該有序擴大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項目的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其次,擴大公司信用類債券支持鄉村振興的規模,加大農業企業在公開市場股票發行的支持力度。最后,對國家規劃已經明確的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工程爭取盡快開工建設,及時增加農民工本地就業崗位。
(五)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為農民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政府應制定相應政策,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增加就業良性互動創造條件。一方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實行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和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扶持政策,促使企業向產業鏈兩頭延伸。另一方面,多層次地發展服務業。服務業是創造和擴大就業的主要途徑。
政府應拓展生活服務和社會服務新領域,圍繞消費需求升級和城鎮化對醫療衛生、社會安保、育嬰養老等服務的需求,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新興服務業。同時大力發展交通運輸、倉儲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相融合,在做大服務業規模、提升服務業水平的同時,優化城市產業空間,提升城市的服務功能,增強對農民工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六)加快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要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不僅僅只是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而是要剝離戶口制度背后的各種城市偏向性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讓農民工能平等地參與就業競爭,平等地享受勞動權利。同時必須創新城市公共財政制度,使各種基本公共服務包括社會保險、公共衛生、義務教育、勞動報酬等逐步覆蓋到全體低收入農民工,并與城市職工一視同仁,徹底破除農民工的身份界限,從制度上保障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當前,針對農民工就業不穩定,流動性高,社保關系無法異地轉續,且轉移時只能提取個人繳納部分,導致很多農村進城務工人員不愿意繳納社保,基礎參保率很低,無法享受基本的社會保障的問題,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現社保全國統籌,同時在現有條件下,允許社保中單位繳納部分也可以隨個人進行轉移,允許個人以最低標準補交,保證社保關系的連續性。
作者簡介:馬銀隆,男,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