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至今,思想家對“勞動”的解讀從未止步,在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勞動”一直是附屬宗教信仰而存在的,到了資本主義萌芽興起之后,“勞動”一詞才有了普遍的含義。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化過程中的作用》這篇文章中,對“勞動”問題進一步做了科學的闡釋。本文立足于恩格斯的這篇文章,從“‘勞動創造人的四個契機”、“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的兩個含義”兩個角度出發,對文章“勞動”一詞進行深入解讀。
關鍵詞:勞動;人與自然;恩格斯自然觀
關于人類的起源,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特創論”認為人是由神或上帝在虛無中創造出來的。不過這種理論并沒有科學的支持。“進化論”則認為人是由其它生物和動物經過遺傳、自然選擇、生存斗爭等進化而來的。恩格斯在“進化論”的觀點上進一步說明“勞動在這中間所起的作用”。
一、“勞動創造人”的四個契機
(一)手的使用
恩格斯提出,“手的使用”是“從猿轉變到人決定性的一步”。直立行走時手可以自由使用,這意味著手可以同時進行其他各種活動。“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手也是勞動的產物。”通過勞動,“手”成為“人手”,自由使用以適應各種作業。在能夠直立步行和使用手之后,人類大腦在結構上也產生變化。因而動物活動轉化為人類勞動,也被認為是勞動促使了人類意識的生成。人類的直立行走和手的使用,行動上的變化形成了人的固有的理性和意識,因此,人類能夠直接有意識的將人的生活活動與動物的生活活動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通過勞動,手變得精巧;通過使用手,身體的各器官得到了發展,這是勞動創造人的第一個契機。
(二)語言的運用
其次,恩格斯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指出了以勞動為起源的人類語言的產生。勞動的發展,使共同協作的機會更加頻繁,使群族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集體生活中的共性加深,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人們的不斷交流,因而促使了語言的產生。
可以說,勞動和語言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腦完全向人腦轉化,“人”成為了“完全形成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在“人”成為“完全形成的人”時,即使是作為基本的生存手段的活動,人的智能和適應能力也遠遠優于其他動物。人腦的發育促進了感官的發育,從而生成抽象以及推理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勞動和語言的發展并不是為“人”作為“完全形成的人”而生成的,也不是就此結束的,而是依舊伴隨著人的進步,人的感覺器官、精神力量、實踐是通過勞動和語言的作用和積累而形成的,這些就是自然史和社會史的產物。如同恩格斯所言“人的五官感覺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產物”,這是勞動創造人的第二個契機。
(三)社會的發展
恩格斯認為,勞動和語言 “雖然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就程度和方向來說是不同的,有時甚至由于局部的和暫時的退步而中斷,由于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而產生了新的因素——社會,這種發展一方面獲得了有力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更確定的方向”。恩格斯在這里說的“社會”并不是突然出現的。動物的群居生活轉化為人類的“社會”生活,其過程當然也是動物行為的人性化與勞動的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兩者被認為是一個運動過程的兩個側面。社會是通過勞動而形成的人類社會,社會也塑造著人類自身。人類勞動通過社會傳播,因此人作為“完全形成的人”成長。在與單純的動物集團不同的“社會”的“完全形成的人”的集團中,勞動與語言進一步發展。可以把這些“正在形成的人”的勞動定義為:“它是猿猴得以使自己向更高階段的生物——人轉變的活動”,這種活動盡管“尚未擺脫最初的本能形式”,但它已逐漸帶有計劃性、目的性,逐漸借助于非天然工具,逐漸涉及到群體所結成的社會。恩格斯認為“作為區分猴群和人類社會的顯著區別,我們再次在那里發現的東西”是“勞動”,這是勞動創造人的第三個契機。
(四)意識的形成
人類能從事更為復雜的工作的原因,不僅因為“人”成為了“完全形成的人”,而且是“完全形成的人”在社會中依據自己的意識生成某一目標,進而根據這一目標協調手、腦、言語器官一起工作,來實現這一目標。勞動隨著人類代際的變化,變得日益完善,日益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發展的初期人類已經出現了為了完成自己的計劃而讓自己以外的人完成勞動的現象。文明的迅速進步,歸功于大腦的活動和進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不再根據自己的欲望來行為,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行為,于是觀念的世界產生了。工具的使用使人類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自然,勞動被規定為“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活動”,活動中的意識性和計劃性,更加明確人了的能動性。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人類使用工具,使勞動有意識、有計劃,因此,人的勞動的能動性將進一步增強,可以說這是勞動創造人的第四個契機。
恩格斯在人類具有的自然性的基礎上,研究其社會和意識的形成中得出了“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結論。勞動不可避免使“手、發音器官和腦髓共同作用”,通過這種協作關系,人類獲得了更高的勞動能力。也正是協作勞動的這一人類實踐,實現了人類自我的創造性,從中也可以看出恩格斯的人生觀。勞動創造人,而人也是勞動出現和發展原因,勞動與人類的關系,在廣度、深度上看,兩者都是互相創造、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
二、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的兩個含義
恩格斯認為,勞動和自然都是“所有財富的源泉”,但是勞動“遠不止如此”,“它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與馬克思指出的“勞動是人的本質”是一樣的含義。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這句話包含兩個含義。一是人類為了能夠作為人生存下去,首先需要獲得生活資料,而勞動就成為為了獲得生活資料而必然進行的人類活動,也成為了滿足人類生存衣食住等多種多樣自然需求所必需的手段。二是恩格斯認為勞動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的手段,勞動還創造了人本身,正如馬克思認為的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勞動使人成為人。
(一)生活資料的獲得
利用自然界獲取直接食物,是一切動物的本能。類人猿從吃植物的果實、根莖等轉變到吃肉,這既滿足了“正在形成的人”的身體需要,又滿足了人腦需要更多的養料。而“勞動”是“從工具的制作開始”,工具的使用是“轉化到人的重要的一步”。工具是人類特有的,也就是人類對自然的反作用“只有人類才能對自然加蓋自己的印記”。隨著人類對與工具的不斷改進,人類勞動的性質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從生活在約700萬年前的“猿人”那里發現,它們在狩獵采集中,拂枝(棒)、投石、陷阱等工具是合理、安全、有效的。從100萬年前開始的“原人”利用火謀求了生活方式的改革,學會烤制食物、生火取暖及抵擋野獸的侵襲。20萬年前,人類進化成了“新人”,對生產工具進行了技術革新,制作了箭和小刀等石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制作磨制的精巧石器,通過磨制石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產生了剩余產品。新石器的制作和土器的發明的技術革新,給人類史帶來了農業革命,于是村落人口增加,城市結構得到了整備和擴充。
(二)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勞動是關系人與自然發展速度的媒介,人們通過勞動有目地、有計劃地改造自然。以石器制作為開端,開始群居,群居需要交流,語言隨之產生,勞動和語言經過長時間的反復進行,從而促進了猿腦向人腦的轉變,自覺意識產生,猿群進化為社會。人只有通過不斷與自然界發生關系,才能不斷地生存與發展。在勞動中,人類自身被改造得更完善,更適于在自然界中自由的生存,所以“勞動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是自然界發展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的發展創造了愈來愈多的條件。二是人類因勞動而得到的發展,使自己從自然中獨立出來“支配自然”。三是勞動加強了對人類肢體、頭腦、智慧的創造作用,以適應自然。
在人逐步支配掌握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加深了對于自然的理解。“正在形成中的人”對自然的發現,與擴大人類視野同義。與此相對,“完全形成的人”支配的自然的行為,則是產生了一些不好的作用。因此,恩格斯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是像征服者統紿異族人那樣,絕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類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本身。在直接獲得勞動成果的生產方式中,自然存在無止境、無秩序地被支配的傾向,因此,只有通過改革這種生產方式,才能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支配自然,而成為自然真正的主人。
新石器制作和陶器發明的技術革新,給人類帶來了農業革命,使人類社會從未開化時代發展到文明時代。即人類由被自然支配轉變為支配自然,人類加深了對自然的理解,生產了剩余產品,能夠進行擴大再生產。恩格斯在人類“支配自然”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了人類對自然的支配在人類史上所起到的歷史作用。隨著人的意識的形成和發展,目的性意識也變得更加強烈,人不僅支配自然也嘗試去控制社會。基于此,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化以后,社會傾向于“利益社會”,這也是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 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M].華東人民出版社,1953.
[3] [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4] 趙永春.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芻議[J].學術交流,1988(03).
[5] 邵象清.《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初探[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3).
作者簡介:李政一(1995—),男,山東濰坊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家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