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實際案例出發,通過贈與合同糾紛,探討以物抵債協議在司法案例中的效力,產生的法律后果。以物抵債協議實際上是一種無名合同,其在理論中大致有三種學說,即諾成契約說;要物契約說;處分行為說。本案由為贈與合同糾紛,圍繞兩個爭議焦點:1被告陳某是否存在贈與房屋的事實;2、原告主張是否已過訴訟時效。探究被告陳某是否取得房屋所有權,是否有贈與房屋的事實。根據訴訟相關的法律規定,分析本案是否適用訴訟時效。
關鍵詞:以房抵債;訴訟時效;贈與合同;交付
案情簡介:原告張某和被告陳某于1992登記結婚,被告陳某在婚姻存續期間和被告李某同居多年。2002年甲方欠付被告陳某工程款未付,雙方達成了抵房協議,約定將其開發的一處房產抵債抵付給被告陳某,房款金額為250000元。后陳某將該房屋贈與被告李某并完成了過戶登記。2020年6月張某將被告陳某、李某起訴至法院,認為被告陳某簽訂抵房協議后,在未告知原告的情況下,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并將涉案房屋無償贈與被告李某,認為被告陳某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條:“夫妻之間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以及《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七條:“夫或妻對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作出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請求法院卻確認被告陳某贈與被告李某房屋的行為無效;要求被告李某返還房屋并協助辦理過戶手續。
被告陳某認可原告張某陳述的事實與理由,對原告的訴求沒有異議。
被告李某庭審中提出以下答辯意見:(1)被告陳某不存在贈與被告李某房屋的事實,認為被告陳某只是將甲方以房抵債協議中確定的債權贈與被告李某,并不是贈與房屋,涉案房屋是被告李某將被告陳某贈與的債權加上自有資金購買的,房屋買賣合同以及相關的所有手續均是被告李某本人與房地產開發商簽訂。(2)原告主張的權利已超過訴訟時效。被告李某在該房屋中已經居住18年之久,在此期間原告張某不可能不知曉,故原告張某的主張不應得到支持。
經法院審理認為,被告陳某贈與李某的不是本案的涉案房屋,而是債權,抵房協議實質上仍是合同,只是一紙合同達不到物權變動的效果。故涉案房屋系被告李某通過陳某贈與的債權購買所得,房屋買賣的一系列手續均系被告李某與開發商所簽訂,故涉案房屋歸被告李某所有。故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案例評析:關于本案爭議焦點如下:(1)被告陳某是否存在贈與房屋的事實;(2)本案是否已過訴訟時效。
關于第一個爭議焦點:被告陳某存在贈與房屋事實的前提,必須是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取得物的所有權方式為兩種,動產為交付,不動產為登記。被告陳某與甲方的到期債權未得到償付,故雙方簽訂了以房抵債協議。以房抵債協議實質是一種無名合同。學理上關于以物抵債協議有三種學說:(1)諾成契約說,認為以物抵債協議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2)要物契約說,認為應確立以物抵債協議系實踐性合同之說;(3)處分行為說,該學說否認了以諾成或要物為基礎的契約實質,堅持認為以物抵債應當屬處分行為,其并不是獨立于原債權債務關系的的協議,而僅僅是對于原債權債務關系的履行,并沒有該表原債之法律關系。無論哪一種學說,都表明了以物抵債協議不能直接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本案被告陳某與甲方簽訂的以房抵債協議,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債權,該協議實際履行,完成了房屋買賣過戶登記,這才產生了物權表動,但簽訂房屋買賣的當事人并不是被告陳某,而是李某。李某基于被告陳某享有的債權與開發商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完成了過戶登記,故李某是理所應當的房屋所有人。被告陳某從始至終都沒有取得過房屋,他享有的僅僅是甲方對于他的債權,被告陳某贈與李某也并非是房屋,而是債權。假設被告陳某在與甲方簽訂以房抵債協議后并親自完成了過戶登記,那么陳某享有的債權就轉化為物權,相當于代物清償。筆者認為,原告主張之所以沒有的到支持,系因為訴訟請求不當。因為原告想當然的認為以房抵債協議簽訂,被告陳某就享有對房屋的所有權。如果原告轉換一下所訴訟思維,請求法院判決被告陳某贈與李某債權行為無效,那么判決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被告陳某不經原告統一,將如此大額債權未經原告同意而無償轉讓,確實侵犯夫妻共同財產,原告有權主張無效。
關于第二個爭議焦點:本案是否已過訴訟時效問題?!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根據此條規定可知,訴訟時效的客體為債權請求權,只要適用于給付之訴。本案原告請求被告陳某贈與房屋的行為無效,實質上為確認之訴。在確認之訴中,訴訟對方不負有承認的義務,僅表現為當事人以提出請求的方式要求國家裁判機關對相關民事法律關系存在與否作出裁判,實質上是一種程序請求權,并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實體請求權,更非是債權請求權。故本案當然無適用訴訟時效的余地。
參考文獻:
[1] 崔建遠.以物抵債效力的司法裁判規則[ J].人民法治,2015(09).
[2] 施建輝.以物抵債契約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06).
[3] 陳永強.以物抵債之處分行為論[J].法學,2014(11).
作者簡介:邵丹桂,女,江西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