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治庭
(廣東省封開縣大玉口學校 廣東 肇慶 526546)
山區的小學生具有樸實、純真的特點,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家長都到城市打工,導致山區留守兒童的數量與日俱增,這也導致了很多留守兒童在心理上表現出巨大的挫折感,他們常常會因為考試成績較差、與其他學生交往障礙以及缺少父母關愛等原因進而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還有的山區孩子即使父母陪伴在身邊,但也由于其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其較為偏愛,再加上農村父母素質存在參差不齊的特點,要么不知道怎么去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要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導致很多小學生在生活中也不知道怎么面對挫折,使其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因此,對山區小學生進行“適度”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其增強抗挫折的能力,成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所謂挫折教育的失度就是在對小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沒有把握好分寸,對于教育的方式掌握欠佳,導致挫折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現為心理教育過剩以及心理教育不足兩個方面。
1.1 挫折教育供給過剩。山區小學生挫折教育的過剩,即認為是心理教師在對其進行挫折教育時產生的效果低或者給予負效的挫折教育供給過量。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面對很多挫折,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教師在實施挫折教育時,就需要充分尊重其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倘若供給過剩,過多的挫折任務會抑制小學生的能動性,使其處于從屬、被支配的依附性地位,阻礙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1.2 挫折教育供給不足。挫折教育供給不足意為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在小學生的抗挫折教育方面供給不足,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挫折教育的深入推進。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也說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性。挫折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很多教師在實施挫折教育時都充分表現出短期化,追求立竿見影的挫折教育成效,并自認為這是自己實施挫折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很多山區心理教師對于挫折教育的意識還比較淡薄,沒有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推行挫折教育,使挫折教育流于形式。
為了有效促進山區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心理教師就需要堅持“適度”的教育理念,進而掌控好挫折教育的尺度,有的放矢的進行挫折教育。
2.1 在挫折教育中始終樹立“適度”教育理念。挫折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山區小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戰勝挫折的能力,進而使他們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理成長,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作為心理健康教師,就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度,使挫折教育發揮其最大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師需要了解導致山區小學生有挫敗感的因素,進而在挫折教育中自覺踐行“適度”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和完善小學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師還需要意識到挫折教育是為了保障和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要在挫折教育中淡化功利性,強化服務性的育人理念,使山區小學生在長期的挫折教育中完善自己的心理道德品質。
2.2 尊重小學生的特點,實施“適度”分層教學。山區的小學生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嚴重,且很多山區孩子的家庭教育者素質不高,導致小學生受挫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基于此,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小學生進行不同的挫折教育,而且對于同一年齡階段且具有相同成長環境的小學生其挫折內容和情況也存在著差異性,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實施“適度”分層教學。例如,對于因學習成績差而引起的挫敗感的小學生,教師就需要通過不斷鼓勵和積極引導,降低因學習成績差而給學生帶來的挫敗感,通過轉移學生的注意力,讓其將關注點放在自己擅長的地方,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對于因缺少父母關愛的而引起挫敗感的小學生,教師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給予這部分學生更多的關心,讓其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同時組織班上其他同學在生活上給予他們足夠的幫助,讓他們能夠在被關愛中逐步養成活潑性格,不再因缺少關愛而變得自卑。最后針對因父母溺愛而引起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小學生,教師就需要鍛煉他們的自主能力,讓他們能夠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減少他們對父母的依賴。
2.3 通過“適度”引導,使山區小學生習得戰勝挫折的本領。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行教學做合一,即認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边@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在日常教育中教會學生戰勝挫敗感,而且還要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適度”引導,使山區小學生能夠學會自我教育,提升自我認識、自我調節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通過不停運動以及大聲喊叫,及時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或者對于與其他學生交流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通過自我暗示積極調節,戰勝自己膽怯心理,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在不斷戰勝自己挫敗感的實踐中,習得戰勝挫折的本領,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品質,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山區小學生,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外,還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實施“適度”的挫折教育,有效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增強他們戰勝挫折的本領,樹立健全的人格,為今后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