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剛
(河北省遷安市遷安鎮第一初級中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人類文明的進步是需要長期的系統培養和自我滲透才會獲得的,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架構及自覺行為意識的養成也需要科學的系統培養和自我滲透。這就提醒了我們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不忘學生主體性初心,本著學生是課程感知的主體,學生是知識實踐、理念落地的主體的宗旨去設計課程,設計教學行為活動,讓學生在自主行為意識下去完成本門課程的理論內化與行為升華,綜合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感知能力和行為感控能力。結合當前課程架構和時代發展等要素,文章從利用微課、碼書等資源或工具做好課前準備,通過任務驅動方式優化課堂成效,發揮媒體及影視作品優勢開啟學生德與法的思維之門,借助平臺共享完善學生德與法素養四個維度,談對學生主體能力訓練策略。
微課、碼書等資源是教育信息化及文化發展的成果,也是道德與法治教育發展的靈動劑。利用好微課及碼書能讓學生的主體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微課及碼書的靈活運用,讓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更精準、更易學,可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專業知識的獲取,目標性和實效性均能在段時間內達成,且學習不拘于空間環境及時間長短等限制。初中生愿意在微課及碼書中探求道德與法治的本質。
例如,在組織《預防犯罪》的課題學習時,我提前制作好相應的預防各種犯罪的碼書,并生成對應的二維碼。碼書除了有對各種形式犯罪的介紹,更多的是通過具體犯罪的案例說明如何自覺預防犯罪行為的發生,學生在任意時間掃碼閱讀或者觀看講解,通過文字條款解釋及案例警示幫助學生掌握了預防犯罪的相關知識,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自我防范意識和法治自覺性。這些方式正是學生主體能力形成的途徑。
要取得好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成效,重在學生對知識理解及運用上下功夫。任務驅動適合這個學科教學的模式和需要,讓學生圍繞中心任務去主動設計完成預案,培養學生多思路多角度去設計和處理問題能力,讓道德與法治文明得到本質上的升華,從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去引導學生如何自我滲透和提升,達到高效完成課堂目標之功效。
例如,在講完《服務社會》的模塊時,教師留給學生個性化、社會化作業任務。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不少于兩件服務社會的公益服務。任務完成之后在分享課上,很多學生主動說出自己如何為本棟樓打掃一周衛生,有的學生說出了自己主動承擔自家小區新栽的景觀樹管理,按時澆水、培土等看護工作,等等服務項目,無不體現了初中生服務社會的初心,課堂在有效延伸,價值觀得到自發培養。這些行為正是學生主體能力價值體現。
媒體及影視資源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和新聞性,從內容上豐富充實,貼近生活事實和課程結構,形式上不拘一格,圖文及視頻的直覺刺激更易于學生對內涵知識的感知,學生很愿意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認知道德與法治常識。時代的進步讓我們擁有了很好的信息感知平臺和資源,網絡、媒體播放終端的普及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鋪設了康莊大道,這對開啟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之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有效提升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技能。
例如,在主體為《綻放生命之花》的課程中,引入新聞人物——張海迪報道材料。她自修小、中、大學、研究生課程,刻苦鉆研、不懈努力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精修了十幾種醫學書籍,學會了針灸并無償為家鄉人診治。她撰寫多篇書籍和翻譯多本外文著作。這樣的人不是我們值得學習和敬仰的嗎?她為我們樹立了堅強、執著、熱愛、奉獻的榜樣和標桿,她的生命之花綻放異彩,這種精神品質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楷模。這種學習品質和服務意識正是學生主體能力自我提升的催化劑。
當今網絡平臺十分活躍,人們使用也很便捷,這為初中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最有效的保證。學生通過直播平臺或者聊天工具很好的實現了道德與法治的觀點感知、論斷分析、現象討論、觀念形成等。尤其是釘釘、微贊、微信等直播平臺的應用,極大地實現了初中生的思想交流感悟,案例分析討論,觀念體系建構等。在各種平臺活動中,學生的個性能力得到訓練和彰顯,借助這些平臺共享完善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
例如,在學習《公平正義的價值》時,我安排學生自學本模塊知識,學生可借助自選平臺,查找具體案例,通過對“學習強國”“國家中小學網”平臺上資源的篩選和鑒別,了解公平正義的本真含義,知道在社會上如何做才是公平正義之舉,讓學生的公平正義之感植根心中,初中生的價值觀在平臺資源分享中得到科學引導。
總之,學生的主體能力的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學生借助多種平臺和模式實現能力的自我超越,在道德與法治的引導下,牢固樹立了生命意識和服務意識,有正義感和道德行為準則,是新時代重德守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