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 次
(西藏康馬縣嘎拉鄉中心小學 西藏 康馬 857500)
教育的不斷改革下,我國對小學德育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階段是對學生各個方面進行啟蒙的初期階段,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關鍵時期。所以,本文對小學德育管理中存有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為德育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希望借此有效地促進小學德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
1.1 德育教學目標不夠具體。很多學校的領導以及教師對小學教學中開展德育教學工作認識得并不十分全面。實際的教學匯總,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并不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進行教學的教學現象仍十分明顯。還有的教師認為,德育教學中所涉及的工作十分空洞,很多時候都僅僅是在走形式,并沒有較為實際的教學。教師對德育教學工作認識的缺失也使得教師的教學過于追求片面化,所以當德育教學中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也不夠重視。
1.2 德育教學內容不夠科學合理。德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指的是其中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容易被學生內化。不同時期對學生所開展的德育教學其內容是不同的。但是從當前德育教學開展來看,學校中所開展的德育教學大多都是照搬一些傳統的內容,這些教學缺乏創新精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都單向的,因此,小學德育教學也是十分低效的。
1.3 小學德育教學趨于成人化。針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應是以學生作為對象的。但是從實際角度來說,在平時的小學德育管理中大多是以成人的角度來進行。不少教育內容過多強調其中的理論性,對于學生的實際要求過于抽象,這也使得不少學生難以實現接受,同時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大多陷入一種被動的狀態,無法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2.1 德育工作應當保證其中的引導性。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習慣,決定了教師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無法過多的通過說教式教育來強調德育管理。因此在實際德育工作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多注重這個過程的引導。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先從他們認知的角度去進行引導。比如說,教師可以先從受害者的角度去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并引導他們設身處地的進行思考。這樣的引導過程比直接批評教育更有具體性與實踐性。
2.2 明確德育教育目標。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不僅是小學德育教育的重要理念,同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這過程中,學校以及教師應重視“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制定德育教育目標,關鍵是在于學生是否能夠了解到德育中的內涵,是否能夠感受到學校給予的期盼。而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是要求學校應從學生實際角度出發,更要求了學校在建立目標中不能夠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標過程中,學校方面一方面要從整體目標落實,針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進行有效判斷。另一方面,還要從學生實際發展以及認知能力發展的角度設立分支目標。
2.3 豐富德育教育內容及形式。單純的理論式說教,就算是我們成年人也無法長期忍受,更何況那些童心尚在的小學生呢?因此豐富德育教育的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際德育內容的安排上,學校與教師可以從他們身邊發生的,或是存在與生活中的真實案例作為主要內容,并通過引導學生交流與反思,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而開展這些活動,一方面每個班級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的形式,借助身邊事情來形成德育教育。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定期召開類似的解題會議,通過表述者的解讀,讓全體師生都可以認識到事件本身的內涵。而在形式的豐富上,學校方面除了必要的集體教育以外,還可以通過參觀、開展社會活動的形式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
2.4 創設有利的學習環境,陶冶學生的情操。環境本身是具有較強的隱性教育功效的,也是德育管理做到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抓手。所以,要使德育教育做到以人為本,應建立一個良好的德育教育以人為本的環境。例如,學校的環境衛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一個長期養成的過程,并非一時一刻所能扭轉的。所以,在小學這個人生最重要的習慣養成時期,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并且根據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一套完善的既可以養成良好習慣又可以保護環境衛生的制度。許多學生喜歡在吃完飯后買一些零食到教室中食用,這樣的習慣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衛生清理難度,更容易滋生細菌,危害到學生的健康。基于此,教師可以宣傳教育學生,不要帶零食到教師中來,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懲罰措施,如,打掃衛生,寫檢查等。
對于學校來說,德育是一項非常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門很強的藝術學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必須認清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時勇敢地面對挑戰,不斷地探索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這樣,學校德育工作才能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綜合素質、價值觀并成為對國家建設相應的全面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