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蘭
(江西省上饒市第五小學 江西 上饒 334000)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才能積極地去實踐,并持之以恒,最終養成預習的好習慣。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超過了我們的想象,如果一個學生預習不充分,直接導致了課堂上聽課的效果差,做作業的速度變慢,課后復習的時間增加,同時還增加了錯題管理的時間,這樣學生課外學習的時間就縮短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有些孩子開始進行了預習,但很難堅持;有些孩子認為“預習沒必要,反正老師要從頭到尾講一遍”;還有的覺得預習太難了,所以放棄了預習。基于此,認識預習的重要性,積極地去實踐,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
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并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預習一般是獨立地閱讀和思考。在預習的過程中,孩子學習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是孩子用所學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孩子在主動進行探索的過程,吃現成包子的人永遠也學不會做包子,不經過自學實踐,永遠也提高不了自學能力,如果一個學生能堅持進行預習,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必須邊讀書邊思考,在預習過程中他們將會發現很多疑問,學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會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師因勢利導,適當加以啟發與指點,他們將投入到科普讀物的閱讀中去,這大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而且如果一個學生預習充分的話,課堂上聽課的效率就會提高,做作業的速度就會變快,課后復習的時間相應縮短.而且錯題管理的時間也就縮短了,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了,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同時,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規律,掌握和了解教師下一節課上要教授的內容以及學習目標;課前有針對性的預習,培養自己預習的習慣,通過查閱資料,閱讀課文內容,理解大意,對照題目去閱讀,力爭對學習內容有較好的理解。在預習過程中,記錄存在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及時解決,這樣就能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提高學習能力。
預習就是學生自己摸索,自己動腦,自己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自己學習的過程。課前預習這一方法地運用既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促進語文學習所必備的學習技能的形成。在課前預習的指導上,我們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2.1 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產生對預習的興趣。課堂上如發現有自己懂得怎樣看書并能專心鉆研知識的好學生,要進行表揚,從而激發學生的自學熱情和讀書求知的自覺性。另外還可提一些巧妙的思考題讓學生通過預習能找出答案,嘗試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興趣。
2.2 要明確預習的要求。初讀課文后,要求把不懂的字詞劃出,然后查字典或看課下注釋解決。又如讀課文后應掌握哪些詞句,每個自然段意思是什么,文章的脈絡怎樣,這些都要按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這一步意在學生預習,是按一定的要求去做的,是在老師的主導作用下完成的一種學習活動。
2.3 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如字典怎樣查,查出來的意思怎樣判斷,讀書應怎樣讀,怎樣做筆記,怎樣圈點勾畫,怎樣評注。又如讀書的方法,告訴學生用默讀法概括段意,用跳讀法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注意找出一些過渡句及特殊句子,如議論抒情句。
在課前預習中思考是較高層次的要求。要求我們根據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如課文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后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朗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課文后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實踐證明,做讀書筆記,對自學的情況進行整理,對語文預習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當讀文時,遇到寫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獨特見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語句、詞語,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即可在課文邊進行批注或是注上標記,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等符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了。
總之,預習首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主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有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因此,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都將會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