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蓉
(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中心小學校 重慶 豐都 408200)
葉圣陶先生提出過“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論斷,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要多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業的設計上需要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寫”上,作業不應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是結合聽說讀寫在內的富有色彩、充滿情趣、體現創新的多元復合體。
傳統的作業形式單一,教師忽略了學生是人的特點,忽略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的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最終導致作業只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符號往來。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揮,創造潛力得不到挖掘,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所以,我們迫切需要探索一種新的作業設計,一種能將學生的天賦解放出來的新設計。這種作業設計應該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整合,作業應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我鼓勵學生做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手抄報來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葉片、短小視頻等來表現,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多感官性,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我在教學一年級的課文《四個太陽》時,布置了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你想畫個什么樣的太陽,送給誰呢?讓學生充分個性化和多元化地表達,通過先畫后寫的方式不僅符合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更能將美術課和語文課整合起來,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寫話練習的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如此,作業不僅作為中端的一種介質,而是一個很好的促進者,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在愉悅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來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與這些材料或環節不斷產生互動,不僅收獲了知識,更鍛煉了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能獲得一些美好的生活體驗。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學生更多的是“被動”,被動聽課,被動完成作業。在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必須尊重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語文作業無非是機械重復地抄寫,課文的死記硬背。為此,我特別反感讓學生變成只會死抄硬背的機器,長此以往只會加重學生對語文的反感。我嘗試不再讓學生機械地抄寫生字新詞,而是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抄寫不會的生字新詞,已經會的不用抄寫,這樣減輕學生作業量的同時加深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為了少抄寫生字,利用課間時間積極學習生字新詞的積極性非常高,學習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充分信任學生,承認學生學習的潛能,承認每個孩子的優秀性,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效果將事半功倍。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蔽锓N是有其多樣性的,人也具有多樣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就存在個體差異性。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承認并尊重這種個體差異性,是教師布置作業的前提,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差異,就要嘗試將作業多元分層。分層的好處不僅將作業更好地布置給學生,還能激發起學生完成作業的成就感。關于作業的設計形式,我們可以布置多種讓學生獨立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類型。就如同自助餐,選擇自己愛吃的一樣。這樣的作業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愛,也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
我在教學二年級的口語交際《做手工》后,布置了這樣一個分層作業:(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一個小手工,并說出制作流程。(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一張紙上寫出制作手工的過程(選做)。通過這樣的設計,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不刻意拔高,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完成第一個作業后再完成第二個作業,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更有利于“最近發展區”的充分發展。
傳統的作業形式相對而言比較枯燥無味,老師可以布置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作業去啟發學生,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觀察來理解課文中枯燥的文字,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將學生自己的思考帶入課文中去,幫助他們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獲得更多的見解與知識。在教學《爬山虎的腳》后,我布置了讓孩子們課后去校園觀察爬山虎腳的作業,將書本內容與課外實踐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體驗,讓枯燥的作業變得富有趣味性,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把機械重復的變為靈活多元化,把單一的知識變為知識技能、創新技能的綜合訓練,把被動完成作業的苦澀變為在學習探索中的喜悅,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讓學生真正投入到富有趣味的分層作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