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娟 黃夏云
(江蘇省宜興市荊溪小學,江蘇宜興 214200)
語文學科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學科。而“核心素養”概念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1]。因此,語文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習慣和健全人格。
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非常豐富。它不是簡單的聽、說、讀、寫,而是個人綜合素養,是個體之間交流、個體融入社會所需的基本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既重視科學理性知識的積累,又肩負著思維培養、德育塑造等重要使命。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學經典閱讀是一種尋根方式。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浸潤在文學中,能陶冶情操,從而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這是一個經濟迅速發展、文化潮流快速變化的時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擠壓了文學發展的空間,網絡文學的發展盡顯雙刃劍的本色。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變成了需要選擇的事。經典作品是經過時間和人們的雙重考驗,以及歷史的變遷而積淀下來的文學精華。閱讀經典作品能夠讓學生在三觀啟蒙階段汲取智慧,用先輩深厚的思想底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一般有三重,從知、情、行三個層次來進行遞進教育。但囿于課堂時間的短暫和學業壓力的緊迫,課堂教學往往僅停留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水平的層面上。而教師過于重視學生閱讀能力中的應試能力的提高,勢必走入緣木求魚的歧途,最終無法完成語文學科的美育和德育使命。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2]要想讓學生不斷成長、成才,教師就必須給他們推薦經典文學作品,引導他們把握經典文學的內在情懷,讓語文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地。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和傳統的語文教材相比,更加重視經典文學的閱讀教學,課文的選擇極為精心,收錄了不少各國、各時代的名家作品。部編版語文教材更突出文質兼美、經典耐讀等特點。以部編版六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教材強調了對美育的重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第一單元的主題;其也試著落實德育教學;“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教育是第四單元的主題;第五單元則強調了現代科學思辨能力的培養……
因此,教材解讀并不是簡簡單單的讀,而是必須經過認讀、賞析、提取、總結、感悟、行動等一系列活動。教育有一般規律:由容易到困難、由淺顯到深刻、由生活到真理,教師應從教材入手,以教材為依托,更好地勾連起學生的知識點和情感認識,讓學生有興趣去讀,有動力去讀,有目的去讀。
以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為例,本冊最后有專門的古詩詞誦讀單元,精選了十首古詩詞,從《詩經》到宋詞,既有唐詩的絢麗,又有宋詞的凄婉。對于這些詩詞的閱讀教學,教師不能將自己的理解直接灌輸給學生。文本的解讀從來都是各有千秋的賞析,如同今人和古人仰頭賞月,心中產生的情緒又豈會如出一轍呢?唯有千古明月不曾改變而已。這一輪共同的明月,就是審美和道德教育的種子。
通過對教材的簡單剖析,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對于文學經典,語文教師僅有咬文嚼字的解讀是遠遠不夠的,更要有基于教學目的的思考。讀懂教材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冰山一角。如何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整體感知能力,提高其審美情趣,踐行德育,才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必然要求。雖然教材給語文教師提供了基本的范本,但是怎么教才能讓學生“雛鳳清于老鳳聲”,需要教師重點思量。
教材的改變和教學重心的明確,要求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善。新課程視閾下的經典文學閱讀教學應以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要避免采用傳統教學中常用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即教師提供明確的學習目標,組織完整的教學活動,標注主要的學習內容和順序,進而指導學生進行模塊化的學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如牽線木偶,受限于教師提供的舞臺,學習主動性低,缺乏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
在經典文學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主動處理學習信息,自主確定學習目標,合理安排學習內容,根據個人需求和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隨機應變,靈活設計教學活動。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古詩三首》中的古詩都與傳統節日有關。在講讀課文時,教師可以選擇兩首古詩來做好示范性的文本解讀,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三首古詩,從而達到既有明確引導,又能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自主賞析能力的教學效果。
經典文學作品在教材中比例大幅增加,教師若再執著于咬文嚼字,教學就會變得枯燥乏味,導致教學質量降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秉承“多讀少講”的原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本內容,還要善于留白,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整本名著來獲取相關信息。課文《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在湯姆聽到法官說洞口被封上后臉色大變時突然結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課堂上,教師要善于設置課后的懸念,引導學生閱讀完整的經典作品。教師還要結合教材內容,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進行內容串聯,并補充其他內容。比如,在關于臘八風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推薦不同名家的關于臘八風俗的文學作品,也可以開展臘八風俗實踐體驗活動,幫助學生豐富文學知識,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模式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師無論用何種教學模式,都應側重于發揮經典文學的藝術魅力,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文學的種子,同時也要與生活緊密聯系,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學情合理設計教學活動。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離不開經典文學的閱讀。因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文學的種子深植于學生心中,讓學生在離開學校后,依然保持個性獨立,具備審美能力,以及正確的思想趣味和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