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云姣
(廣西柳州市融水中學 廣西 柳州 545300)
如今大多數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考試成績的好壞可以決定學生的一切,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導致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情況并不理想,教師的目的性過于明顯,并未重視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體驗、鑒賞能力以及審美感受。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語言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誦讀語言,了解其中的含義;賞析語言,體會其中的意境;感悟語言,學習其中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古詩詞學習的價值和含義發揮出來。
1.1 教學方式過于傳統。當前大多數教師依然將課堂當作自己一個人的舞臺,并沒有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主體的主人公。在課堂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沒有任何思想的碰撞,也沒有任何心靈交流的過程。從而使得學生學生不僅不具備個性化解讀的聲音,教師也只是以粉筆、嘴、書本來進行教學,導致課堂效果不佳。
1.2 不重視學生的個人理解。高中語文古詩詞對于學生而言極其重要,但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所謂的詞意,學生只能被迫接收教師強加在身上的詞意。學生長期如此,不僅會加重學習負擔,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1]。古詩詞是我國古代詩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其中富有許多的情感,需要學生站在自身的角度來體會作者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若是單單靠教師的講解,學生也只能暫時記憶死板的詞意,并不能真正的了解。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只有教會學生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
1.3 教學目的單一。如今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格外的關注高考成績,而古詩詞的教學內容也逐漸偏向高考,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只著重講解了考試的技巧,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樣的古詩詞教學方式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會使古詩詞教學走向形式化,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2.1 親身實踐,嘗試運用。一些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處于十分消極的狀態,而教師又將重點放在了學習成績上。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可以采取讓學生結合親身實踐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以學生自身對古詩詞含義的了解進行創作,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教育家保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而結合學生的親身實踐正好能夠讓學生與經典詩歌進行一次心靈交流和溝通。
例如:《琵琶行》這首詩歌,作者生動形象地將琵琶女的身世展現了出來,突出了情感以及心態,并且也向學生描寫了琵琶樂曲聲。為了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模仿作者的寫作方式,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寫作技巧[2]。學生們在閱讀詩歌時,可以發現作者在文中運用了許多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一些細小微末的聲音比喻成“私語”,將寂靜歡喜的琵琶聲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盤”,還將匆促的琴弦聲比作“急雨”等等。學生們在寫作時也可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點綴文章,如學生可以在文章中寫大提琴的聲音,將其比作:“如泣如訴似哀怨……”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不但能夠感悟作者的用詞精妙,還能親身嘗試著運用修辭手法將各種聲音形象生動地展示給讀者。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實踐,將古詩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去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和創新能力。
2.2 理解含義,構建知識結構。在以往的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學生只要背誦了便是理解了,殊不知這樣的背誦只不過是對古詩詞的表面有一個了解,并不代表理解了詩詞的情境和作者的創作理念[3]。在當前信息盛行的背景下,教師需要讓學生轉變以往的知識觀,不要用標準答案來點評一切,而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摸索,構建知識結構,多層次,多角度的了解古詩詞。
例如:《登高》這課,教學難點便是要讓學生知道這并不單單是一首登臨觀景的詩詞,而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一首表達作者痛苦,憂思的詩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此來促進學生深入了解詩歌,感悟詩歌,從而對詩歌進行理解。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詩歌中將作者表現情感的詞語找出來,比如“潦倒、蕭蕭、獨”等等,之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具有的知識量分析這些詞語都展現了什么樣的情感。此時,學生在進行分析時,可以知道這些詞語所表達的都是憂思之情。其次,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可以回想自己閱讀過的關于秋天景象的詩歌,并對其進行分析,說說詩歌中的情感是開心的多還是悲傷的多?作者在欣賞美景時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呢?”通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描寫與自己的內心情感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從而使學生對古詩詞產生較為深刻的感悟,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
2.3 結合生活,促進語言素養。教師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多用現代的眼光來了解古詩詞。但根據當前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情況來看,理解過多狹窄,習慣用固定思維來教學,導致學生無法較好地理解古代詩人多元化的情感。基于此,教師需要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感悟古詩詞,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例如:《聲聲慢》這詞時,教師需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聯想,若是自己在少年時期會有著什么樣的情感變化,在經過事故后又是什么樣的心理變化。當學生聯想后在閱讀這首詞,自然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心理情感。如果有學生問道:“作者在少年時創作的詩歌中也有體現離別憂愁的詩歌,與《聲聲慢》中的愁并不是一樣的,《聲聲慢》的詞更加的憂愁、深沉,是一種哀婉凄苦的感情。其實這也是因為此時的作者經歷了生活的壓迫,并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真正的在借助詩歌表達自己人生的憂愁。”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生活情感,還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語言素養。學者周建忠曾說過詩人的情感是豐富的,是具有層次的,情感會跟隨作者當時的處境發生改變。若是能夠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進行體驗,自然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變化,從而對古詩詞產生更為深刻的感觸。因此,在日常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也需要以情感為基礎,讓學生自主去領悟,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了解和掌握。
教師在教學高中古詩詞時,需要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在此基礎上,促進自身的語言素養。同時,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特點,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進一步了解古詩詞的價值,促進高中語文古詩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