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怡暉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干墾學校,江西宜春 330700)
高效課堂的創建,能夠使得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能夠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措并舉,向40分鐘要質量,從而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導學案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案。因此,小學語文教學的備課階段,教師就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具體學習特點,設定實效性強的導學案,進而讓學生在課前循序漸進地展開預習活動[1]。
例如,《北京的春節》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導學案中,教師要呈現清晰的學習目標,既有關于字詞方面的學習目標,又有關于文章寫作特點方面的學習目標,還有關于文章主旨情感方面的學習目標。學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或者查閱字典的方式,理解課文中出現的新字詞,如“萬象更新”,其意義是什么,可以造出什么樣的句子,學生要將其寫到練習本上。學生要結合導學案中的問題,對文章展開精讀,并做出簡單的分析概括。例如,學生可以制作一個表格,將老舍先生所描寫的關于春節的時間點、風俗習慣以及詳略寫情況清晰地記錄下來。學生可以一邊記錄,一邊思考,如作者是以什么為記敘線索的,文章選取和組織了哪些材料,學生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有哪些等。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展開生字新詞的聽寫提問,檢查學生的字詞預習情況。對于語文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檢查他們的筆畫書寫情況以及詞語理解情況;對于語文能力稍微欠缺的學生,教師要檢查他們對生字的認讀情況。課文內容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上講臺,促使學生分享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再有所側重地展開課堂教學活動。
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件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寵兒,其既能圖文并茂地呈現教學內容,又能在短時間內呈現大量知識信息,還符合小學生喜歡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因此,教師不妨將多媒體課件巧妙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閱讀情境。例如,《藏戲》這篇課文旨在引導學生了解藏戲的形成及特色,體會傳統戲劇藝術獨特的魅力。生活中,很多小學生對藏戲了解不多,因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豫劇、浙江的越劇及四川的川劇。甚至,如果學生興趣比較濃厚,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藏戲的相關視頻,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藏戲的戲曲風格和特點。
其次,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整個單元的字詞知識點。例如,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其中有《文言文兩則》《匆匆》《桃花心木》《頂碗少年》《手指》等課文,每一篇課文中的重點字詞有哪些,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點詞義等,教師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地呈現出來。學生可以先做一下整體總結,然后與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對比。
最后,教師可以巧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展開群文閱讀。群文閱讀就是在短時間內,引導學生閱讀若干篇相關聯的文章,關聯點可以是同一個作者,可以是同一體裁,可以是主旨內容相近。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話故事,那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其他若干篇著名的童話故事,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童話故事中夸張的手法和想象力。
語文科目中的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學生能夠將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起來,那么就能在提升自身語言理解能力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讀寫互動。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仿寫。例如,《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描寫的是老北京春節時的風俗習慣,文章是按照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將春節習俗描述了出來。那么學生就可以仿照文章的寫作特點,按照時間順序,將自己家鄉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詳略得當地描述出來。學生可以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描寫,寫自己家如何大掃除、如何準備年貨、如何走親串友等。再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話故事,當學生完全理解童話故事的寫作特點之后,學生可以展開童話故事的創作。學生可以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將賣火柴的小女孩換成賣報紙的小女孩、換成賣鮮花的小女孩等。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隨文微寫作,即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出來。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他們每閱讀一篇文章,都會有一定的閱讀感受,學生可以嘗試著將自己的閱讀感受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例如,《十六年前的回憶》描寫的是偉大革命領導人李大釗犧牲前后的情景,學生讀完之后有什么樣的感想呢?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有很多個像李大釗一樣的勇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緬懷先烈呢?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感想寫出來。
現代社會講究抱團共贏,所以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而小組合作就是一種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內容、圍繞共同的學習任務,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將小組合作有效地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因此,教師不妨讓小組合作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而使之創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字詞的合作學習。例如,學生學習“僻”字時,每一個小組學生要寫出盡可能多的關于這個生字的形近字及詞語。小組學生可以寫“避”,可以寫“噼”,可以寫“癖”等。小組學生還要對各個形近字進行組詞、造句,從而真正理解盡可能多的生字的含義和用法。再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寫出盡可能多的關于ABB、ABAC、AABB 式的詞語。小組合作模式下,學生可以互相影響、互相啟發、共同積累詞語。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課外閱讀的交流分享。例如,學生在課外閱讀了《三國演義》,那么學生對三國演義中的各個人物角色有什么樣的感受呢?學生對哪一個人物角色的印象最深刻?學生可以將其運用一定的口語表達出來。其他學生聽到自己同學對三國演義的闡述后,有可能也會產生一睹為快的想法。甚至,同樣閱讀過《三國演義》的學生,可以互相展開討論與交流。以小組為單位的課外讀物的交流分享活動,既能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又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總而言之,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運用導學案教學、多媒體課件、讀寫互動及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全面感受語文科目的魅力,從而讓學生以更加積極自主的態度投入學習活動中,進而創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