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卯
(安徽省安慶市石化第一小學,安徽安慶 246001)
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學應創設一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和空間,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1]。下面,筆者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談談對研學單的認識與理解。
傳統教學中的課前預習,往往是教師布置預習作業內容,如預習書上第多少頁到多少頁。這種課前布置的預習題指向不明確,要求不具體。學生只會將數學課本上相關內容像默讀課文一樣瀏覽一遍,對知識的理解可能也就是憑著記憶,解決問題習慣于“照葫蘆畫瓢”。例題中呈現的有限的解題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展。傳統的預習方式具有一定的機械性、盲目性、隨意性。只源于形式上的預習,而沒有明確目標的預習,猶如一盤散沙,學生不知道如何開始,這樣的課前預習有效性難以得到保證。
課前讓學生帶著教師精心研制的研學單去預習,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調動學生研究的興趣。那些富有探究空間的“研學題”,可以讓學生不由自主地愛上數學。
研學單的設計要源于課本的基本內容,適當進行簡單的變式,突出基礎性、實用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去完成、都愿意去完成。
研學單的設計要依據《數學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基本數學思想的培養。
研學單的設計活動內容要有一定的彈性,設計的活動要具有開放性、趣味性,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遵循這些原則,設計有效的研學單,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研學單的內容和模式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研學單設計的模式應充分考慮到課型和學生年級段特點,有所區別。
(1)新授課的設計,讓學生能說出自己思考的過程,并能和同伴交流學習經驗。這類課會增加探究部分的內容。例如,下面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列隊表演(一)——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一課的研學單設計。
①你有幾種方法計算:12×14=?(畫一畫,寫一寫,算一算)
②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便?(說一說)
③用最快的速度計算:23×12。(展示出來)
這樣的研學單,可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計算方法,同時學生又將這些方法優化,找到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2)實踐課的設計,重在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動手實踐、發現規律、總結規律。這類課型研學單的設計問題應比較開放,給學生更大的動手操作、動腦想象的空間。例如,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觀察物體”一課的研學單設計。
①選好一個位置,觀察一個物體,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②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面是否一樣?(舉例說明)
③站在一個位置,一次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展示給學生看)
④想一想:在活動中,你有什么新發現?(告訴你的同伴)
這樣的研學單,指向明確,層層遞進,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
(3)復習課的設計,增加對知識點的整理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對所學知識的脈絡進行整理。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總復習”一課的研學單設計。
①你是用什么辦法整理的?(畫表格、列舉法、思維導圖……)
②梳理好你的整理方法,準備第二天先和組內同學交流,再全班交流。
③推薦幾道好題,說明推薦理由。
④對于復習課,有什么好的想法?期待你的秘籍傳授。
像這樣內容較多的復習課的研學單,有課前指導,有課堂要求。課前研學單能有效引導學生整理與復習所學知識,并深化認知,實現高效學習。
低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直觀易操作的問題避免了很多學生不會用文字說明帶來的煩惱,低年級重在讓學生會說、會演、會畫。例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小明的一天——認識整時和半時”一課的研學單中,我們就不要設置如“8 時半,時針和分針分別指在什么地方”等問題。這樣的問題比較呆板,缺乏趣味性。教師可以設計諸如“根據你的理解,請畫出8 時半時鐘面上的樣子,并在鐘面上撥出8 時半,讓爸爸、媽媽檢查是否正確”等學生樂于完成的動手操作題,學生在畫一畫、撥一撥中掌握了很多有關時間的知識,第二天展示時,學生還能很直觀地判斷對錯。
對于中年級學生,研學單的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比較、觀察、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解方程(二)”一課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天平稱重的具體情境,總結等式的性質。基于學生在上一節課就知道利用直觀的天平稱重并發現了規律,這節課就可以直接添加這樣的研學題:“根據上節課你發現的規律,解出方程4y=2000”“和同伴交流你的方法,把你想到的方法都說出來”。這樣的研學題,直奔主題,簡明扼要,慢慢將學生的直觀思維引申到抽象思維,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對于高年級學生,研學單的設計模式應重在“綜合整理式”。在整理和復習課中,教師可以給出這樣的研學題:“這一單元我們學過了哪些內容,用思維導圖整理出來”“關于這一單元,你有什么溫馨提示的地方嗎”。由于學生的認知不同,感受也不盡相同,這樣的研學單可以給第二天的課堂交流活動帶來更為豐富的內容。這種研學題,有利于讓學生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實現知識建構,并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高年級的研學單的設計模式應重在“評價分析式”。在分析試卷時,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滿堂灌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先帶回試卷,完成研學單內容。“你錯了哪道題?分析錯誤原因”“你認為試卷中哪些題目好,好在什么地方?”“試著編幾道類似的易錯題目,自己先解答”。這樣的研學單,重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概括分析的能力,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前置思考之后,對問題的認識、理解則更深刻了。這種開放性的問題便于學生發現和創造,形成各種獨到的見解。
總之,運用研學單引導學生課前進行前置性學習,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促成教師精準教學。有效的課前研學單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有自覺性、主動性、探究性,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