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群
(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江蘇揚州 225000)
部編版教材在內容選擇上精心獨到,在板塊編排上更是匠心獨運;既有貫穿整個單元的語文要素,又有精心編選的精讀課文;同時還設置了匯總歸類的交流平臺,習作教學也與精讀課文、語文要素密切相關,形成一根核心主線;多項板塊內容的教學內容,彼此之間環環相扣、螺旋上升[1]。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以三上的習作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精讀課文與普通單元的精讀課文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更加聚焦于作者表達方法的學習。《搭船的鳥》借助作者探親途中與翠鳥的邂逅,通過細致的觀察描寫,展現了翠鳥的特點;《金色的草地》的創作基礎也是細致性觀察,雖然角度不同,但都以觀察取勝,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緊密相連。教師可以在初讀文本之后,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怎樣觀察的、所描寫的內容與觀察有著怎樣的關系,將教學的重點推移到觀察的立體層次上,向作者學習觀察。教師可以借助交流平臺,幫助學生總結從課文中學習到的觀察方法,并結合具體文本梳理自己的觀察體悟,將這一板塊的教學作為一種承上啟下的環節。僅僅習得基本的觀察方法,這還不是直接進行描寫的最佳契機。教師可以再次利用單元習作中的例文,組織學生了解習作的基本走向和要求,并借助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觀察片段的習作。從觀察對象、觀察發現、觀察程度、觀察方法等多維角度進行實踐,并將自己的觀察所得付諸文字,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最基本、最真實的學情依據。
如此進行單元教學的規劃,不僅契合了編者的編排用意,還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得益彰,是進行單元高效教學的基本保障。
這一單元的價值旨在激發學生的觀察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應該將其視為這一單元教學的核心目標。
教師可以緊扣課后習題精準定位學習要求:從課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觀察了什么、有什么發現。站在作者創作的視角,與普通類文本中“課文寫了什么”的問題大相徑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如《搭船的鳥》著重于從顏色、形態等展現翠鳥的魅力;而《金色的草地》著重觀察草地的顏色變化。在具體的研讀環節,教師則可引領學生分別聚焦課文核心語段,著重研究作者是怎樣進行觀察的以及文章哪些地方得益于作者的細致觀察。
先以《搭船的鳥》為例,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就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和表達的范例。教師著力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并在對比中發現:第二自然段是從整體視角,然后再進行有序觀察的;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邊觀察,一邊表達自己的感受;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關注了觀察過程中事物的變化,呈現出靜動結合的表達效果,三段文字讓讀者對翠鳥有了具體的認知。運用這樣的方法聚焦于《金色的草地》,學生就能發現作者的觀察思路,從留心身邊熟悉的事物到長時間觀察,最后到關注事物的細微性變化等。對這兩篇精讀文本的學習,是學生從閱讀中、從文本中體悟觀察、習得表達的過程,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細致觀察過程中有新發現的意識,激發學生濃烈而持久的觀察興趣。
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將學生從教材課文中逐步向生活實際、實踐操作等狀態引導出來,圍繞某一具體事物,設置單元觀察單,讓學生進行實踐觀察、分享交流,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為學生后續的實踐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積累豐富的素材。
當學生有了觀察動力和興趣,進行了實踐性觀察體驗后,這一單元的教學就需要向實踐表達層面不斷轉變,即將學生自己觀察所得轉化、落實到描寫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清楚明白、全面有序、具體翔實地表達自己的觀察收獲。學生的表達效果怎樣?這是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共性問題,并借助于單元中《我家的小狗》《我愛家鄉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進行集中糾偏。為此,教師需要精準地研讀學生初試身手時的習作片段,既要從中發現并提煉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要能夠與教材習作例文中的示范性價值進行聯系,讓習作例文的學習更具針對性的示范引領作用。
例如,一位學生在觀察鳳仙花之后,寫下了這樣的語句:“鳳仙花的種子只要輕輕捏一下,就能彈出來,真有趣。”這的確是小作者的觀察所得,但這樣描寫顯然缺乏生動感,不易吸引讀者的關注。筆者巧妙地利用習作例文,引導學生發現作者不僅寫觀察,還寫觀察時的想法和觀察之后的感受,如楊梅之酸甜:“楊梅雖然熟透了,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這顯然是作者在親自品嘗了楊梅之后的所得,但作者并不是單一地寫出真實的味道,也融入了自己的分析和想法,描寫的對象也就變得更加清晰而鮮明。為此,這位學生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了修改:“鳳仙花的種子真有趣,我只是輕輕地捏了一下果子,它就完全裂開了,種子就像發射炮彈一樣彈得很遠。”
該生前后兩次描寫鳳仙花的種子,之所以有此巨大的變化,是因為從習作例文中習得了關鍵的學習方法以及將自己觀察所得形成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樣以問題為基本導向的教學,就需要教師根據具體問題,靈活運用整個單元的文本,聚焦課文中能夠解決學生習作片段中共性問題的精彩語段,在啟發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對比與探尋,直至最后的實踐運用,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綜觀這一板塊的教學,學生在獲得豐富感性認知的同時,也習得了觀察的方法,并順勢積累了寫作方法,在實踐操作層面運用積累的方法進行鞏固練習。
部編版教材中所確定的語文要素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有的是之前教材訓練的延續,有的是一個全新的開頭,教師不能僅僅將教學的視野限制在一篇課文、一個單元上,而要站立在更高的維度來把握教材,形成基本的課程體系。這單元中的觀察是這一系列教學的開端,觀察能力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項長久性的任務。教師不能認為這一單元教學完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就如同過眼煙云飄散而去。
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進行梳理,總結本單元的學習收獲,圍繞著“學習了這個單元,我知道觀察時要……”的句式進行經驗總結,分享自己的學習感受和體會,讓學生能夠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和了解,從而促進學生自身收獲的視覺化、結構化,更為學生后續語文學習中的觀察訓練提供基本的方向和充足的動力。
從這個單元延伸出去,我們會發現三年級教材后面的口語交際、習作設置,其實都與觀察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教師要在觀察興趣、觀察方法和觀察敏銳度上,不斷邁進,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展。
部編版教材在內容選擇、板塊設置上,已經將編者的獨運匠心展現得非常鮮明而獨特。教師要在充分解讀教材編者用意的基礎上,緊扣觀察這一單元訓練要素,不斷訓練、不斷提升,形成觀察素養,真正為學生核心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