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鍵 編輯/白琳
回顧2020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變化明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給外貿帶來沖擊;中美貿易摩擦的進一步發展給銀行貿易金融業務帶來挑戰;金融科技以及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帶來新的業務變化。商業銀行貿易金融業務通過不斷適應新形勢,尋求新機會,呈現出“四化”特征與趨勢:池化、鏈化、電子化、交易化。
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如票據貼現等均為單一處理,因而貿易融資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商業銀行理念的更新,票據池、資產池等“池化”操作,可以讓企業減少頭寸備付,降低融資成本,并可大幅提高貿易融資業務的處理效率。
隨著貿易融資金融工具的多樣化,企業掌握的貿易結算金融載體越來越多,包括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國際及國內信用證、傳統應收賬款和區塊鏈應收賬款等。然而,此類金融產品更多是以碎片化呈現。以銀行承兌匯票為例,企業手里往往存在大量的小銀行、小面額、短余期的“兩小一短”票據,單筆金融小,處理成本高。
傳統做法中,商業銀行貿易金融部門對于企業持有的各類金融工具提供一一對應的貿易融資支持,如銀行承兌匯票或商票逐一貼現、國際國內信用證逐一打包、應收賬款逐一質押。隨著金融信用載體的品種增加及單個品種數量的增加,傳統的逐一處理、一一對應的貿易融資方式,越來越難以跟上真實貿易的發展。
商業銀行的貿易金融“資產池”業務應運而生,具體還分為專門針對各類票據的票據池、盤活企業出口應收賬款的出口池、整體解決企業流動性的資產池等。在具體處理方式上,提供貿易融資服務的商業銀行將銀行承兌匯票及商票、國際國內信用證、應收賬款、企業持有的具有可質押性的本外幣存款、交易性金融資產(如理財產品)等一并裝入資產池,通過嚴格的甄別、換算,將資產池作為抵質押方式,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貿易融資服務。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資產池內資產的積累和抵/質押生成相應授信,用以按需開立新的銀行承兌匯票,或開立新的國際國內信用證、保函,乃至提用短期流貸或申請使用其他國際業務產品等。
池化操作的優勢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弱化了單一持有票據、應收賬款等與企業需要的貿易融資業務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因而可以做到不挑對應資產,從而使類似上述“兩小一短”的票據有了出路;此外,票據入池實行動態質押,最高可以100%生成池額度,池化操作還能實現在線開票、在線放貸,效率高,處理靈活。二是池化操作能在為單一企業服務的基礎上,提升至為集團提供整體服務。比如集團客戶各個成員單位的票據等資產分散入池后,集中管理池內資產,做到使集團主辦單位(如結算中心等)可以統一使用集團整體的共享池融資額度。在池化抵/質押形成的授信額度下,企業能迅速辦理換開票據、信用證等貿易融資業務,或直接辦理池融資額度下的貸款等業務。
沿著企業供應鏈觀察貿易融資的特征,企業信用其實并非孤立存在,大型企業作為核心可以串聯起整條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如果核心企業能按時付款,則整條供應鏈上的應收賬款能夠以此盤活。供應鏈上的貿易融資業務可以抓住核心企業這個最重要的環節,實現信用的“1+N”穿透及延展。但是,過去在沒有合適的手段連接大型核心企業信用和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信用時,沿著供應鏈發展客戶基本上仍是通過給各個企業單獨授信的方式展開。
隨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核心企業的信用沿著供應鏈進行傳遞、切分逐漸變為現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按照供應鏈上的付款信用來開展貿易融資業務。如將反向保理進行線上化、標準化,從被動確權轉為主動確權,以此來實現核心企業優質信用的可拆分、可融資、可流轉。
一個鏈化貿易融資案例中,某機車有限公司為核心企業,利用區塊鏈平臺在其供應鏈平臺上建立信用1億元;之后逐級流轉,最終單筆信用在區塊鏈平臺拆分近500次,流轉的層級達到8層,共有250多家供應鏈上的企業參與其中。由于信用的流轉通過區塊鏈平臺實現,因而可信任、可追溯。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得這筆業務的落地成為可能。
借助金融科技實現貿易金融的鏈化,對銀行而言,能更好地控制授信風險,通過占用核心企業授信,敘做上游企業融資,實現客戶下沉而信用不下沉;對核心企業而言,實現了將有息負債出表,起到了降杠桿的作用;對上游中小型供應商而言,以核心企業應付賬款作為增信,增加了授信的速度,降低了融資價格。從供應鏈的整體來看,核心企業閑置不用的銀行授信資源能夠沿供應鏈傳遞到缺少授信、融資更貴的末端企業,因而可實現全鏈條的降應收、降杠桿。
貿易融資的鏈化,不僅給銀行及實體企業帶來切實的好處,也響應了《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國家政策。
國內貿易金融長期存在中文業務文本無法實現電子化的問題。
實際上,我國與貿易金融相關的支付及清算體系,早已實現了電子化。大額支付系統(HVPS)、小額支付系統(BEPS)組成的我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包含了中國銀聯、外匯交易中心、中央結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上海票交所等各類市場參與方,可以實現實時清算。國際貿易融資方面,也早已通過SWIFT系統實現了電子化。
然而,我國國內貿易金融的電子渠道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國內貿易融資如國內信用證,需要載明受益人、貨物、單據明細等中文信息,因而需要交換大量的中文文本信息;另一方面,交換信息的渠道需要有類似SWIFT的可靠性及可信任度。雖然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方式交換文本早已普及,清算等可信的信息渠道也大量存在,但既適合我國貿易金融特性同時又具備高可信度,且可以發送大量文本的渠道則長期缺乏。這導致我國商業銀行在貿易金融實務中,長期只能通過交換紙質或電子文本,通過SWIFT發送加押電文的形式來繞道實現。
2019年12月,由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建設運營的電子信用證信息交換系統投產上線。通過權威機構的技術支撐及背書,國內商業銀行終于解決了國內貿易金融相關信用證的中文文本問題及信任度問題,國內貿易金融由此真正進入了電子化時期。
貿易金融電子化后,國內信用證真正實現了通過中文電子報文傳輸平臺進行開立、修改、通知、議付、索款等跨行交互,同時也為機構開立及處理國內信用證提供了統一標準,初步解決了各行開證內容不統一的弊端。未來,還可能通過進一步規范電證系統,為我國的電子國內證提供類似SWIFT開證報文的場次規定等,以進一步提升銀行的處理效率。
貿易金融的電子化還體現在國內信用證的福費廷交易上。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設立的區塊鏈福費廷交易平臺被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確定為行業平臺,這為央行主導的電證系統進一步實現福費廷交易電子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此外,中國銀行業協會推出的中國貿易金融跨行交易區塊鏈平臺、郵儲銀行自主開發的區塊鏈平臺等,也在發展其電子化交易平臺。
與SWIFT相比,我國的貿易金融電子化不但實現了信用證等文本的中文版可信交互,更能促進貿易金融的資產轉讓、清算結算等整體電子化進程。這將有效推動我國貿易金融業務提高效率,使貿易金融能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貿易金融交易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貿易金融業務本身服務于企業的交易。國內商業銀行的交易銀行部明確“交易”二字,即表明其服務于企業客戶因交易產生的支付、匯兌、結算、現金池及貿易融資等各類銀行服務。二是反映貿易金融越來越多地涉及貿易金融資產的交易這一業務變化。
長期以來,信用證項下的貿易融資在商業銀行的貿易金融或交易銀行業務部門,多是作為持有資產,基本不做或較少敘做資產交易;但今年以來,以國內信用證項下福費廷為代表的貿易融資資產,則被貿易金融或交易銀行部門大量用于資產交易。這種轉變凸顯了目前貿易金融的交易化。
2020年以來,貿易融資國內信用證業務給市場帶來了大量福費廷資產,市場資金價格的走低及變動又給福費廷二級市場帶來了交易機會。一季度,由于疫情的影響,資金寬松造成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價格大幅走低,4月末,一年期人民幣的資金價格僅為1.8%左右。二、三季度,由于疫情得到控制,資金價格有所回升,三季度,一年期人民幣的資金價格已回到3%左右。資金價格在較短期限內的變動大于往常。福費廷持有行在考慮銀行間資金市場的價格后,選擇賣出可帶來即時實現的中間業務收入。如在價格低至1.8%時,選擇將原定價4%的福費廷資產賣出,能帶來2.2%的收益率。也就是說,金額1億元的福費廷資產能產生220萬元的人民幣中間業務收入。據估算,國內信用證及其派生的福費廷資產交易金額一年可達近2萬億元。這一巨大體量的交易市場,對于大部分銀行的貿易金融業務而言,無疑蘊含著重大的業務機遇。
不少銀行正在成為市場上買入、賣出貿易融資資產的專業交易者。交易價差來自買賣時點上該銀行與賣出行或買入行之間談定的價差,也來自該銀行買入后持有期間銀行間資金市場價格的變動。作為交易商的銀行,既可以在買賣價差談定后即刻完成買入、賣出,以實現無風險的交易利潤;也可以根據對資金市場價格的預判,持有一段時間以實現更大的利潤。但如判斷失誤,也可能會造成虧損。
由于貿易金融業務人員并不具備進行金融資產交易的傳統和市場經驗,且貿易金融資產呈現明顯的交易特性,在銀行內部的會計處理、風險計提以及經濟資本占用等方面,均應有所調整。因此市場上各家商業銀行的做法各不相同,也有銀行將此類交易職能劃歸金融機構部、金融市場部,或暫不開展類似交易業務。但整體而言,貿易金融資產及業務的交易化趨勢日趨明顯。
從貿易金融整體來看,橫向的貿易融資產品積聚正形成池化;縱向拓展貿易融資上下游客戶則加強了鏈化;在信息交互渠道方面,融入中文大篇幅文字信息交互的產品如國內電子信用證正在加速電子化;利率市場等的變動,造成貿易金融資產越來越多地走向交易化。以上變化趨勢給傳統貿易金融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和挑戰,值得引起各方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