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磊 閩南理工學院
陶瓷源于我國,傳入西方后,得到歐洲等國家的喜愛。德國堅持手工制作,對品質的極致追求使其嚴格把控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日本注重保護文化和傳承文化,建筑景觀街巷裝飾都彰顯著陶瓷文化。1881 年,英國人將優秀的制陶技巧引入法國,法國人積極學習并融入英國的藝術文化,推動了陶瓷的生產與發展。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近年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許多傳統技藝已經無人傳承下去。閩南民俗文化(元宵鬧春、南音古樂、提線木偶、溫陵迎媽祖、火鼎公火鼎婆、泉州拍胸舞、漳州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了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在文化內涵上、民族風俗上都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不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瑰寶。
民間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民間民眾創造的文化,并享受于這樣的文化,是民眾的智慧結晶。許多民間藝術杰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德化的陶瓷在當今現代設計中也融入了民間藝術,如木版年畫,它給這個機械化式的現代設計增添了一份情誼式的關懷;它的藝術方式是把民間提線木偶里面的角色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并且將中國傳統的符號與現代化設計中的元素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目前,我國相關學者對民俗文化在陶瓷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等展開了相關研究。于嘉璐(2018)、齊賀(2017)認為民間風俗具有特殊的文化屬性,在陶瓷藝術設計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其蘊含的價值等相關因素。通過借助民間風俗,來傳達陶瓷藝術的魅力,進而更好地滿足大眾的心理需求。同時,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表達民間風俗的民間風味,體現出設計的創新性。作者以明清時期瓷繪風俗畫作為研究對象,展開了詳細的闡述。吳昊(2018)分析了建水紫陶與傳統書畫之間所存在的聯系。作者認為傳統書畫藝術,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此,在建水紫陶設計中,可以將宗傳統書畫藝術特征蘊含于設計中。伴隨著建水紫陶的形成與發展,來體現著傳統書畫藝術的發展與革新。蔡玲玲(2017)、崔子慶(2017)、鄒羽佳(2017)分析了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審美特征。作者認為瓷畫藝術設計語境下,民俗文化對瓷畫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目前關于陶瓷工藝品設計的研究較多,且取得較多研究成果。但是,關于閩南民俗文化在陶瓷工藝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還較為缺乏。因此,本文基于閩南民俗文化的特征,探索陶瓷工藝品的設計策略和可行性發展模式,以激發設計者的創新思維,更好地推動陶瓷工藝品的發展。
在方案設計上注意活動結構的合理性,將知識落實、思想教育和技能訓練有機的結合,適當處理教師的指導與學生實踐、獨立創造的關系,處理好“以動為主,動靜搭配”的關系,同時注意各種教學手段和電教設施合理運用的問題,處理好活動與提高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全體參與特長培養的關系。普及型重點抓基本技能的訓練,突出全面參與、基本掌握、循序漸進;提高型則重視獨立操作、創造發展的訓練,如進行構思創造、立意創造,變化手法等的活動。
我們選擇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各類作品、材料,比如:有關木版年畫的書,各種各樣花的圖片、人物的圖片。學生們在看書、看圖片和看人物的過程中,了解了人物的神態動作,以及畫面的背景及畫面的整體色調、構圖等方面的知識,學生從中獲得了美感,豐富學生對各種動物的體驗,對各種人物形態的體驗,通過欣賞,最終多數學生對木版年畫和陶瓷設計有了濃厚的興趣。在確定了主題之后,我們盡可能的叫學生親近大自然、親近融入陶瓷設計的藝術道路上。
陶瓷工藝品制作來源于生活,來自于民間,有一定的流行性。因此,此類活動應該注重外向的延伸,應該與社區教育和活動的社會效應緊緊相連,這樣一方面通過活動繼承、弘揚了祖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使學生的活動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使活動向縱深發展。
帶領學生學習陶瓷花樣的制作過程,以真實的觸感接受生活化實際:
將閩南文化(木版年畫)融入陶瓷花紙是陶瓷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第一步,花紙制版
所謂制版,就是把需要制作的商標,花面,圖案,以及其設計文件轉為制做花紙所需的AI 文件。
第二步:曬版
曬版就是制作出商標,花面圖案,設計稿。在制做陶瓷產品樣品過程中,這一部分成本比較高。有了產品圖案的底片我們就可以做出所需要印制花面的版子。
第三步:調色
調色就是根據設計稿的PANTONE NUMBER,把陶瓷顏料各種基色,按一定比例合成出所要需要的顏色,通常分為自動調色和手工調色。如果色彩需要多種顏色合成,超過四色以上,那么就需要采用手工調色。
第四步:做樣
搞好以上這些步驟后,我們就可以在半自動化花紙機上做出第一批樣品花紙來,烤在杯上檢測樣品的色彩情況,如發現色彩有偏差,那我們再需要重新調整,直到產品上需的顏色如所需求的顏色代碼。
我們以“二期課改”精神為契機,將陶瓷工藝品設計教育與科學文化、人文精神相結合,指導學生進行閩南文化的實踐與創新。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是陶瓷工藝品活動中“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這種方式強調學生的感受和經歷,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發現,并且探究問題,真正的體驗和感受生活,并發展自己的能力實踐和能力創新。
創新教法,寓教于樂。學生的好奇心強,興趣大,并且課程時間不必要太長,把沉悶不變的課堂變成愉悅學習的興趣。所以在遇到比較平淡的上課內容時,我們就要在課程的整個教學形式上改變,要從實際出發去創建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保持對課程學習的興趣,以陶瓷為載體,將閩南民俗文化解構創新融入進去,而工業設計如今越發往交互和服務設計方向走,注重產品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中國作為陶瓷的發源地,其深厚的陶瓷文化一直令世界嘆服。伴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也在日漸進步,民俗文化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等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陶瓷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因此,瓷的本意就與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陶瓷本身就有非常濃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同時也反映了在我們國家人民的生活、歷史的文化傳承等。民俗文化作為傳統元素,代表著民族化、多樣化與藝術化等,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蘊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