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孔,龍世榮
(廣西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23)
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推進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網絡教學已逐漸成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中極為重要的一種教學模式。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促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網絡教學模式,是指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對高校師資的有效利用,與學生進行線上交互式教學,開展遠程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1]。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網絡教學模式,不僅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有效突出了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與學習興趣,改善了學習效果。本研究將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進行探討,以期為本領域的相關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提供參考借鑒。
新媒體,實際上是指在新型技術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包括數字電視、數字網絡應用以及手機媒體等,例如QQ群、微信、BBS論壇、博客等都是當前新興的媒體。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媒體信息傳播速度慢、傳播范圍局限等傳統媒體所存在的問題,還可以為受眾提供較好的交流平臺[2]。新媒體具有形式豐富多樣、互動性強以及新興資源豐富等眾多特點,其在現代教學應用中具有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新媒體技術對教學模式的變革影響促進了高等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新媒體各種支持平臺技術為廣大高校學生創造了多樣化的學習形式,豐富了學習內容,滿足了學生自主化學習的需要;新媒體的各種新興技術環境豐富了高等教育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及評價方式等,提高了教師工作效率[3]。
現階段,我國高校采取的網絡教學多是以校園網為基礎,通過借助電腦等工具來實現線上、線下的教學活動。這種學習訪問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師生實時進行互動,不利于學生的移動式、碎片化學習。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與移動通信技術的高度融合情況下,目前國內高校逐漸嘗試將移動通信終端設備與網絡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應用。
針對網絡教學實踐,國外高校的研究重點包括對網絡教學模式的構建,并對網絡教學客觀評價進行了研究;部分高校的網絡教學模式研究,放在了對特殊學生的網絡教學模式設計,其包括殘疾學生以及困難學生等[4]。在研究、分析國內網絡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大部分的網絡教學模式還是無法有效脫離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的束縛,新媒體只是作為一個搬運傳統課堂的工具,并未形成與新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匹配的教學方式;另外,網絡教學的隨機性較強,教學方式也分為較多種類,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以及網絡教學模式之間的差別研究較少,同時目前國內高校對于網絡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路較為單一,主要是借助微課等形式進行教學。
新媒體環境下對高校網絡教學模式創新應以先進的創新理論為基礎,并將教學模式、方法手段、互動途徑、交流方式等過程與新興技術進行多維度的深度融合應用。以下將嘗試結合TRIZ理論、嵌入式APP技術兩個維度探討高校網絡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
所謂TRIZ理論,其含義是指通過對經濟思維的運用,有效克服慣性思維對人的束縛,且對人的思維進行有效組織,并最終通過標準化程度,系統分析和解決問題,將問題難度由難化簡。在眾多教學研究中發現,在單純由教師講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記憶效果較差;而隨著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學中適當增加視聽并用、分組討論以及實踐演示等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尤其在學生互助式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記憶效果提升顯著。TRIZ理論中的反向作用原理是通過逆行思維采取非常規方式解決問題,自服務原理則是主張對物體進行自我服務。在TRIZ理論的指導下,網絡教學模式創新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進而采取新穎的學生與學生互相教學的模式。通過有效利用朋輩學習法,引導學生以其自身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分析、理解以及解決,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傳播與拓展學生學習的形式,借此形成一條良性學習鏈條,最終提升學習效果。
網絡教學過程有利于各種數字媒體資源共享,但在對個體教學資源開發和制作的過程中,其人就是一個獨立的過程。TRIZ理論中的局部質量原理,是指確保物體的每一部分,均保持在最有力的運行條件下,而分割原理則是對物體的每一個部分進行分割,組合原理則是指對完成類似操作后的物體進行聯合。在TRIZ理論的指導下,對網絡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設計,需要全程共享,也就是指針對高校不同的專業、師資情況以及學生特點等,先對某一專業的網絡課程進行分割,再對各個部位進行設計研發,最終進行組合。例如,針對高校中的建筑專業,對其中不同的專業進行分割,如土木建筑、室內裝修、水利設計等,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建筑軟件學習課程,并對不同師資力量進行分配。在有效滿足高校需求的同時,縮短課程的開發時間,節省時間的同時,確保研發質量。
此外,在對網絡教學模式創新設計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評價予以重視。由TRIZ理論的反饋原理可知,網絡教學模式下學生應是學習效果評價的主體,尤其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教學模式的評價更應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其應是由學生自評、教師點評以及學生互評組成,在確保評價結構的科學性以及客觀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社會自我調控能力。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目前智能終端設備中的APP日益豐富完善。所謂的嵌入式APP,是指通過嵌入式技術開發或是依托嵌入式軟、硬件平臺的智能設備中的應用程序。在智能設備環境下,開發網絡教學課程軟件,應突破傳統的教學軟件開發模式,可以采取類似經營類游戲、角色模仿等理念進行軟件設計,以此實現學生互助教學的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軟件設計中,需要滿足群體互動參與的需求,充分發揮朋輩學習所具有的優勢,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同時激勵其進行討論和競技。
此外,在設計APP的過程中,需要對知識面掌握的不同程度、不同專業以及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考慮,并對學生的未來需求以及發展潛力進行思考;在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延展性時,通過對學習路徑的多元化設置確保每個學生可以不同的學習路徑在滿足自身專業知識需求的同時,能通過不同程度的學習、探索進一步提升自己。例如,針對文學系的學生,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路徑設置,對學生每個學期專業課程的進度和難度設置不同的知識層面挑戰,不斷加深各個知識點的難度和廣度;針對歷史系的學生,通過不斷地對朝代服飾的研究,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并借此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進而進入到通過服飾分辨人物身份、所處環境等研究的內容中。
學生在使用APP的過程中,可以對其他選擇同一路徑學生的研究過程、研究結果進行查看,并對自身的想法互相交流、溝通,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在知識分享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隨時尋求教師的幫助,以獲得對問題的深層次解答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提高其學習興趣。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普及推進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隨著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網絡教學模式成為高校教學中的一項重點研究課題。傳統的網絡教學模式,是借助網絡平臺對傳統的課堂實景教學進行搬運,其本質并未發生改變。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應用TRIZ理論,將嵌入式APP技術深入應用于課堂教學,通過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借助創新型的現代科技手段改革傳統的網絡教學模式,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高校網絡教學模式的發展,提升高校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為學生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