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煥/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言語幽默作為一種極具藝術特色的言語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國內外許多學者曾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語用學、語義學等不同角度對言語幽默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中國喜劇小品,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語言藝術表現形式,其蘊含的的言語幽默現象在學術界已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已從語用學、認知語言學、修辭學等多個角度對喜劇小品中的言語幽默展開了研究,旨在從不同層面探討言語幽默在言語表達中的語言特征或生成機制。
關聯理論作為認知語用學的一大理論,強調認知語境在社會交際中的作用。國內學者基于關聯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視情景喜劇、翻譯、喜劇小品等領域[1-3],但相對來說,運用關聯理論對春晚喜劇小品進行言語幽默的深入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嘗試以關聯理論為理論基礎來闡釋2020年央視喜劇小品《婆婆媽媽》的言語幽默生成機制,促進觀眾對喜劇小品中幽默言語的欣賞與解讀。
關聯理論是由Sperber & Wilson[4]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是對Grice[5]的合作原則的批判繼承。關聯理論認為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的過程,將所有成功交際歸結為一種自然的認知傾向。關聯理論包括兩大原則: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4]。認知原則是指在交際情境中,人的認知通常會根據認知語境傾向于實現最大關聯;交際原則是假設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具有最佳關聯性。關聯的認知原則與交際原則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的關系。交際中的言語幽默存在于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之間的強烈反差之中。
Sperber & Wilson[4]認 為,說 話 人與聽話人的交際過程遵循明示——推理過程。當說話人提供某些明示信息時,聽話人傾向于基于自身認知體系和交際語境努力推斷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然而,由于認知體系的差異,聽話人的初步推理結果可能與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不一致,因此聽話人需要進一步對說話人的言語信息進行重新推理。說話人明示信息與聽話人推理結果的偏差往往促進了幽默效果的產生。如下例所示:
例(1):
婆婆:哎呀,你竟然還跟我頂嘴,你怎么能這么說呢。
大偉:怎么了媽。
婆婆:什么叫雞腿只能婆婆吃啊,你也吃。
張小斐:謝謝媽。
大偉:真好啊,看著你們兩個相處得這么融洽呀,我這心里頭好像突然就涌進了一股暖流。
婆婆:那肯定的呀,魚湯都灑胸口上了。
小品中,當大偉去廚房時,婆婆因心疼兒子下班后又包攬?zhí)嗉覄赵诳蛷d里與兒媳產生了爭執(zhí)。當大偉走出廚房詢問媽媽發(fā)生了什么事時,觀眾根據認知語境會初步推斷大偉的媽媽會坦白自己的怨言。但是當聽到大偉的媽媽說“什么叫雞腿只能婆婆吃啊,你也吃”時,觀眾會推翻原來建立的語境假設,付出額外的努力進一步作出推斷——原來婆婆與兒媳是在兒子面前假裝和諧融洽的婆媳關系。觀眾前后推斷的不一致讓人啼笑皆非,產生了幽默效果。當大偉看到媽媽與妻子和諧相處的畫面時,說道“我這心里頭好像突然就涌進了一股暖流”,觀眾基于“暖流”的語境信息推斷大偉因家庭融洽的婆媳關系心中倍感溫暖。然而隨后大偉媽媽的言語“那肯定的呀,魚湯都灑胸口上了”推翻了觀眾之前的推斷,大偉媽媽與觀眾對“暖流”的不同解讀使觀眾感受到了幽默效果。
例(2):
張小斐:媽,我雇保姆不是怕你累嘛。
婆婆:小斐,你是怕我累啊還是覺得我干活邋遢呀。
張小斐:媽,我覺得你干活邋遢是因為累的。
在上述對話片段中,小斐與婆婆就雇不雇保姆一事發(fā)生了爭執(zhí)。當觀眾聽到婆婆的詢問“小斐,你是怕我累啊還是覺得我干活邋遢呀”時,基于語境信息觀眾會推測小斐會在“怕婆婆累”與“婆婆干活邋遢”二者之間作出選擇性回答。但是隨后小斐的回答“媽,我覺得你干活邋遢是因為累的”是把兩個因素巧妙結合在了一起,說話人的明示言語與聽眾推理的強烈反差使觀眾不得不捧腹大笑。
在小品的幽默言語中,觀眾通常首先基于自身認知及所提供的話語語境對說話人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實現認知的最大關聯,但隨著話輪的轉換及語境信息的增加,觀眾會對說話人的交際意義產生新的認識,而后付出額外努力對說話人的言語信息進行重新解讀,以實現與說話人交際意圖的最佳關聯。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的強烈反差往往使交際過程中的幽默效果得以實現。如下例所示:
例(3):
大偉:怎么樣啊,媽,媳婦,兩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對于我今天準備的這桌菜是否滿意呀。
婆婆:滿意是滿意,但是這兩道菜外賣送得要是再快一點就更完美了。
大偉:媽,你看你,就這兩個菜是外賣送的,那剩下的菜不都是我親自下樓買的嘛。
在這段對話中,兒子大偉在詢問媽媽及妻子對他準備的一桌子飯菜是否滿意,觀眾此時基于語境信息會自然地推測兒子親手精心為媽媽及妻子做了一桌飯菜,她們可能會做出“滿意”或“不滿意”的回答,形成認知上的最大關聯,但是從婆婆的回答“滿意是滿意,但是這兩道菜外賣送得要是再快一點就更完美了”以及之后大偉的話語中,觀眾意識到原來飯菜并不是兒子大偉親自下廚準備的。觀眾基于更多的言語信息付出額外的努力作出了新的語境假設,從而達到了對交際意義的正確理解,實現了最佳關聯。觀眾基于兩次不同的語境假設而形成的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的偏差使得對話中的幽默效果得以產生。
例(4):
婆婆:哎呀,此情此景,你爸爸要是在那該多好啊。
大偉:唉,是啊,要不我進屋把我爸叫起來。
婆婆:別了,讓他再睡會兒吧,下午喝太多了。
大偉:行,那咱們今天就不等我爸了,咱們仨先吃。
小品片段中,婆婆,兒子與兒媳三人餐桌前共餐的美好畫面讓大偉的媽媽不禁產生了感慨。從大偉媽媽的言語“哎呀,此情此景,你爸爸要是在那該多好啊”中,觀眾首先基于自身的認知體系產生一種與語境信息有最大關聯的語境假設——可能是大偉的爸爸已經離世了。然而,在隨后的話輪中,觀眾明白了其之前作出的語境假設是錯誤的,進而作出新的語境假設——原來是大偉的爸爸酒醉未醒。觀眾基于話輪中的更多言語信息重構認知語境,付出額外努力對大偉媽媽的話進行正確解讀,以達到最佳關聯,從而滿足說話人的認知期待。幽默效果產生于觀眾前后認知的最大關聯與最佳關聯的強烈反差中。
關聯理論被認為是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來解釋社會交際的一大理論。本文主要基于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模式和最大關聯、最佳關聯的認知傾向,闡述了央視春晚小品《婆婆媽媽》中言語幽默的產生機制。喜劇小品中的幽默效果始終存在于聽者從最大關聯到最佳關聯的轉換過程中,這正是演員為達到其預期藝術效果的巧妙之處。其中,認知語境為話語理解奠定了基礎[4]。認知語境的動態(tài)變化往往會使聽者對同一話語產生不同的解釋,在認知語境重構的基礎上作出不同的語境假設,逐漸接近于符合認知期待的最佳認知效果。幽默效果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始終存在認知語境的差異,這種差異越明顯,幽默效果就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