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舒
(吉林大學 東北亞研究院, 吉林 長春 130012)
中國人口科學從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以來,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繁盛的時期,但20世紀末,中國的人口科學發展又經歷了低谷和瓶頸,21世紀之初至今,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人口科學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完善,研究關注從最開始以“控制人口數量”為單一熱點,至過去的20年間,逐步向“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流動”“人口老齡化”等多熱點深入,并實現從單一“人口問題”研究向人口與社會、經濟、環境交叉互動而產生的“人口相關問題”轉變。
縱觀人口科學的發展脈絡可知,中國人口科學從創立之初就肩負服務政府進行綜合人口治理的使命,通過研究人口發展、總結發展規律,為政府制定和實施人口政策提供理論依據。近10年來,我國各地區陸續實現人口零增長,意味著改革開放后,我國人口發展總體思路中“控制人口數量”的目標達成良好。然而,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拓寬了人口科學的研究邊界,為人口科學研究提供了諸多新的研究課題。例如,以人口老齡化為核心,涉及養老、健康醫療、社會保障問題;以人口流動為核心,涉及城鄉或地區的勞動力供給、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問題等。諸多新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人口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二者聯系得愈發緊密、彼此的影響也更為直接。人口發展就像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通過地方人口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可以大體判斷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而政府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時,人口因素也是決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李雨潼副教授撰寫的《中國東北地區人口發展研究》一書,正是反映地方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縮影,本文提取并介紹該書部分重點內容,對照同期東北經濟發展現實做如下分析。
第一,書中統計1990—2016年東北地區人口總量的變化趨勢,以2014年為節點,此間東北地區總人口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規律,2014年東北地區人口增加值為零,此后呈負增長狀態,而同期的全國人口依然每年增加。再看東北地方經濟,2014年恰是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整體跌落至全國“后進”行列的一年,2014年以后,東三省經濟增速基本處于全國的后五位。人口總量與經濟增速同時、同步下跌,可見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正可謂“人”是拉動投資消費的重要力量,是經濟建設中勞動與智慧的提供者,人口總量成為反映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潛力和活力的一面鏡子,因此地方政府應關注本地人口統計相關指標的變動,及時了解本地人口發展情況,把脈當地經濟發展。
第二,一地區總人口數量的變化是由該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東北地區人口發展研究》一書對1990—2016年間東北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流動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此間東北地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部分抵消了這兩項指標對東北地區人口總量的影響,東北地區人口總量的下降主要是人口流動(凈流出)造成的。作者同時分析了東北地區人口遷移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區域內的總體經濟發展增速放緩、東北地區與區域外收入差距、資源型城市問題突出、氣候與環境原因等。這些研究內容恰好證明了,資源或生產要素在各個地區間的流動,最主要因素是人口流動,人口傾向于向經濟發展速度快且具有活力的地區流動,人才的流入更是一個地區發展的重要動力。人口凈流出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落后互為因果,因此“留住人”、“留住人才”是未來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關鍵所在。2019年6月,由李克強總理掛帥的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在會議上再次強調,人是東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東北地區要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以環境留人、以事業留人。深入研究地方人才政策發現,以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的典型廣東省,以及東北三省中的吉林省為例:東北地區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方面存在天然劣勢,在人才政策、軟環境建設方面吉林省起步較晚,相關資料顯示,廣東省自1978—1997年便啟動并初步建立了高層次人才政策體系,而吉林省于1992—2001 年才初步形成人才政策體系。長期以來“先天環境”和“后天政策”的差距造成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經濟實力的差距,反過來又形成兩地在就業機會、工作環境、工資待遇、高層次人才政策吸引力等方面的差距,廣東省形成了“引人—用人—留人”的良性循環,而吉林省陷入了“吸引力不足—人力不足—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人才流失是東北三省面臨的普遍問題,近些年,跨省的區域性人才政策成為新一輪人才制度建設的趨勢,先行地區如京津冀、長三角地區已經摸索和總結出不少人才政策相關經驗,未來東北地區在人才政策體系建設方面,可以增強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間的協調,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力發展。
第三, 《中國東北地區人口發展研究》一書作者對2000—2015年間東北三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度進行了測算,其變化總體表現為:東北三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狀況具有很高的同步性和相似性,2000年東北三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狀態并不理想,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處于不協調、良好協調、中等協調水平,2002—2010年東北三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狀態比較理想,三省大部分年份均處于優質協調水平,但自2011年起,東北三省這一指標均有所下降,此后幾年,除遼寧省處于中等協調外,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人口與經濟系統再次進入不協調狀態。回顧同期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歷程,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2003—2013年的10年間,東北地區形成改革開放后的經濟最快增長期,10年間增長速度超出全國平均水平,排除前后政策時滯的影響,東北三省高速度發展的10年,大部分處于人口與經濟系統優質協調的理想狀態時期,經以上分析可得,地區人口與經濟系統協調狀態可以反映和影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未來新一輪東北振興應合理配置和引導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流動,建立符合東北地區人口發展實際的經濟系統。
綜上所述,《中國東北地區人口發展研究》一書對于把握東北地區人口發展現狀,研討東北地區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該書的面世,有利于讀者將地方人口發展問題與地方經濟發展問題統合思考,充分體現出人口科學跨學科、重現實問題的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