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優秀的質量經理人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全面的質量理論知識。質量經理人必須深入研究質量管理的科學理論,把握世界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了解本行業質量標準的最新成果。質量經理人對質量知識的掌握是全方位的、全面的、永無止境的。此外,對各種質量體系應有深刻的認識,并有質量體系認證、維護等方面的豐富經驗。
2.質量認證知識。質量認證體系知識其實就是質量專家理論的具體化,是企業質量管理活動的總結,也是有關質量理論與實踐的系統化、程序化。質量經理人必須了解ISO 9000、ISO 14000等質量認證體系和我國及歐盟的質量認證體系。
3.現代管理科學知識。質量經理人要掌握的管理方面的知識是相當廣泛的,既有現代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又有現代生產管理技術,還應掌握最新的知識與成果。
現代管理理論一般有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等。
A.系統論。系統的思想古代早已有之,而科學的系統論則是由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郎菲于20世紀40年代創立的。在系統理論高度發展和成熟的基礎上產生了系統方法。系統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a.相關性觀點;b.有序性觀點;c.整體性觀點;d.動態性觀點。
B.信息論。信息論于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著名數學家首創。隨后便廣泛進入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社會經濟和管理科學領域。信息論的產生是和人們為了解決如何能更準確、更迅速、更經濟地傳遞信息的問題聯系在一起。
C.控制論。如果說系統論側重于對系統的結構和運行規律的研究,追求對系統的合理建構和最優地實現整體目標的話,控制論則側重于研究施控主體對受控系統的影響及影響的方式和規律性,追求對系統的適時調控及其方案的最優實施。
D.運籌學。科學的運籌學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50年代以來,運籌學得到快速發展,并產生許多分支。如規劃論、圖論與網絡分析、排隊論、存貯論、對策論和決策論等。運籌學是決策機構在對其控制下業務活動進行決策時,提供以數量化為基礎的數學方法。
4. 現代生產管理技術。以準時制生產方式、物料需求計劃、制造資源計劃及企業資源計劃為代表的現代生產管理技術正日益成為現代企業管理技術,影響著整個企業的運作,當然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生產管理與質量管理,質量總監必須掌握這些技術,以便和生產總監一起對生產過程的質量進行控制。
A.準時制生產方式(JIT)。準時制生產方式(Just In Time system)是20世紀70年代在日本首先創立,隨后在歐美國家廣泛應用。準時制生產方式有兩個戰略目標:增加盈利和提高公司的競爭地位。
B.物料需求計劃(MRP)。物料需求計劃(MaterialRequiring Planning,MRP)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的存貨管理方法,它是利用計算機編制材料物資需求計劃的一種方法。
C.制造資源計劃(MRP2)。其基本思想是要將企業的材料需求計劃與所有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工作、資源及財務計劃連成一個整體,實現企業管理的系統化。
D.企業資源計劃(ERP)。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一些跨國經營的制造企業開始朝著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統層次——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邁進。
5.數學及統計知識。A.數學統計知識。與質量相關的數學統計知識主要包括三個重要的分布,即正態分布、二項分布及泊松分布;兩項分析即回歸與相關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假設檢驗。B.統計工具及技術。常用的統計工具和技術:行動計劃,關聯圖,KJ法,比較法,集思廣益法,因果法,控制圖,數據表,過程決策程序圖,箭條圖,直方圖,排列圖,散布圖,系統圖,矩陣數據解析法等。
6.卓越的創新能力。A)創新能力的構成:良好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嚴謹的抽象力等。B)質量創新的基本內容:(a)創新能力首先表現在技術創新上;(b)創新能力還必須表現在管理創新上。
7.出色的管理能力。質量經理人必須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帶領整個質量部門完成質量管理的職責,實現企業的發展戰略及質量管理戰略。質量經理人出色的管理能力體現在其計劃能力、領導能力、激勵能力及控制能力上。
A.計劃能力。計劃能力是出色管理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它實質上是對質量管理系統經由思考、策劃、判斷與計算,從而制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所要達到的質量目標及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以此作為執行的依據的能力。
B.領導能力。一般認為領導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a)完成組織目標,即完成上級和組織交給的任務;(b)盡可能地滿足組織成員的需要,包括物質和精神的需要。
C.激勵能力。
D.控制能力。
鏈接:認證人員應具備哪些能力?
審核和認證活動的實施是靠人來完成的,如審核員、認證方案和認證規則的制定人員、認證決定人員等。可以說,人在認證活動中是第一位的,認證機構要確保認證的質量,具備認證能力的人是認證機構的重要資本和財富。認證的本質屬性是提供信任,而這份信任的基礎是審核人員能夠理解審核的特征,并能遵循審核原則開展審核活動,認證的公信力一直是政府、社會、客戶組織、相關方、認證機構最為關注的問題,而影響認證有效性的因素中,人員能力又是其中最核心的問題。理解審核員的能力構成,可使認證機構培訓、評價、選擇審核員時做到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審核員的個人行為應符合哪些要求?審核員應具有符合人類公德的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是非觀,應保持公正性、客觀性、誠實正直;應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應依據證據說話,不做虛假不實的評價和結論;審核員應該珍視自己的工作身份和地位,并對自身的知識、技能以及形成的能力,有正確和清醒的認識,以便在工作中時刻保持真誠和謹慎的態度。
審核員的個人行為包含哪些期望?對管理體系認證活動參與人員行為的期望,包括有道德、思想開明、善于交往、善于觀察等,即審核員應保持公正性、客觀性,應思想活躍、觀察敏銳,具有一定宏觀性的分析、認知能力等等。
審核員應掌握哪些通用知識和技能?審核員開展審核活動時,因受審核組織的不同而顯得復雜和多樣,因此審核員應具備一定的通用知識和技能。通用知識包括:合格評定基礎知識;認證認可法律法規知識;管理體系認證基礎知識;審核技術基礎知識;質量管理工具基礎知識;管理學基礎知識;業務管理實施的知識;客戶產品和服務、過程和組織的知識;客戶業務領域專業知識;科學研究與教學的知識。基本技能包括:溝通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形成完整證據鏈的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審核的能力;信息收集、匯總和整理的能力;評價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審核員應掌握哪些特定知識和技能?對于從事各類認證審核的審核人員,還應具有與其認證領域相關的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要求,這類技能要求往往與某一認證領域所劃分的“技術領域”有關。由于技術領域的復雜性和廣泛性,審核員的特定知識和技能主要依靠長期工作的實踐和積累獲得。在開展審核前,可在審核方案中對審核員的專業能力提出細化要求,以便為審核前的專業引導和審核組的專業配伍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