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十八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線上展覽開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給科學儀器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為助力科學儀器行業復蘇,“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首次策劃籌備了“線上展覽”系列活動,這也是響應國務院關于創新展覽服務模式部署的結果,在開幕當天,主辦方還邀請到科學儀器行業代表,圍繞科學儀器行業現階段的“危與機”,進行了線上討論。
2020年是科學儀器行業“危與機”并存的一年。尤其是我國科學儀器高端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科研仍然依賴進口高性能儀器設備,以及我國科學儀器行業處于貿易逆差的情況下,在危機中尋求突破,就變得尤為重要。
天美儀拓實驗室設備(上海)有限公司總裁付世江,在談到國外品牌對高端科學儀器市場壟斷時表示,過去這些年,中國市場為全球科學儀器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在技術上,國際大型科學儀器企業,在某些產品及技術上具有絕對領導者地位;其次,在搶占中國市場上,排在全球前十位的科學儀器企業以搶占中國市場為其主要戰略、以收購中國本土儀器企業為其發展目標;再有,在資本運作上,基本靠兼并與收購形成快速發展的態勢。
他坦言,其實全球科學儀器行業市場不是特別大,但也不小,大概有620億美元。行業發展較為快速,但最主要的市場增長還在中國。但令人不解的是,就在全球科學儀器行業蓬勃發展之際,排在全球前50位的科學儀器企業,卻沒有一家中國企業,這非常遺憾。
在北京科學儀器裝備協作服務中心主任孫月琴看來,我國是儀器進口大國和儀器貿易逆差國。我國科學儀器品牌無法崛起是長期依賴進口形成的用戶習慣所導致。她分析,無論從用戶儀器使用習慣、軟件使用習慣,還是對儀器外形、操作的便利性以及儀器反應靈敏度、可靠性要求等,都是在國外儀器廠商的培養下積年累月形成的,這也是我國長期依賴進口所形成的用戶習慣。尤其在生命科學領域,海歸研究者非常多、數量龐大,這也使我國對進口儀器的依賴產生一定影響。
另外,很多跨國企業在擴張過程中,把我國作為低端零部件的供應者,削弱了我國在高端產品上的研發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國外出口控制之后,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發展進程同樣會受到限制。雖然我國科學儀器企業規模在不斷壯大,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長,但如果我國科學儀器和關鍵零部件出口受到限制,肯定會阻礙行業未來發展。
如何分析我國科學儀器與進口科學儀器的差距?孫月琴認為,一是儀器產業技術積累還有不足,原創性儀器研發較少。因為我國科學儀器產業起點低、起步晚、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所以絕大多數儀器研發處于跟蹤和模仿階段,領先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二是國家扶持儀器行業政策比較少,地方產業規劃起步晚,即使是上海、北京以及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排名靠前的地區,雖然在科學儀器的研發和支持上有過部署,但力度都不大,對科學儀器行業來說,是杯水車薪。三是科學儀器成果轉化要素銜接不暢。無論是正在建設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還是國家一直在實施的創新發展國策戰略,都存在成果轉化的問題。而聚焦在科學儀器行業,就更加凸顯。再有,盡管目前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但很多重大裝置中的核心部件仍然要依賴進口,如何把已有的研發成果嵌入到大裝置里,仍然需要探索和嘗試。
據介紹,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近期調研國產儀器用戶對國產設備總體印象的結果顯示:一是對于國產科學儀器與國際接軌程度,認為落后10年至20年的用戶,占72%;認為落后5年的用戶,占21%。說明對于國產科學儀器與國際接軌,用戶認為還有很大差距。二是對于國產科學儀器的用戶評分,評分7分至8分的用戶,占49%;評分5分至6分的用戶,占45%。說明用戶對國產科學儀器的認可度與進口先進儀器仍有差距。三是對于國產科學儀器的采購,采購率在10%以下的用戶,占45%;采購率在20%以下的用戶,占70%。說明大部分檢測機構擁有國產科學儀器比例極低。
那么,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發展現狀到底如何?北京海關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劉鑫指出,雖然目前我國科學儀器與進口科學儀器還存在較大差距,但事實上,國產科學儀器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技術水平與國外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部分儀器企業甚至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當然,問題依然存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用戶普遍認為國產科學儀器穩定性不好、靈敏度達不到、耐用性不足、應用配套方案不充分,質量和服務不過關等。比如關鍵部件的材質、加工精度不足,導致了穩定性、靈敏度和耐用性不足;應用工程師和配套方案的跟進不充分等等。劉鑫坦言,往往越是看似簡單的零部件,越會影響儀器分辨率的穩定性和耐用性,這也是與國外頂尖儀器企業的差距。
除此之外,大量的檢測標準都是通過進口儀器制定和驗證,而國產科學儀器參與標準制定的,只有2%左右,這也是為何大家不愿意購買國產儀器的重要原因。因為大多數國產儀器都沒有參與到檢測標準制定,或者說大多數檢測標準都沒有國產儀器參與,所以導致采納程度較低。
付世江補充道,我國科學儀器企業的問題,還有規模小而重、品牌比較弱、企業同質化、價格競爭比較激烈、原創和核心技術缺乏、關鍵零部件需要進口,儀器的可靠性及工藝缺乏,尤其軟件缺乏嚴重等。另外,我國的管理人才、研發人才、國際化人才,也相對比較缺乏。
不過,在寧波永新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毛磊看來,這些恰恰是國產科學儀器的空間和機會。他認為,標準與制造、行業及產業都息息相關,需要有強大的基礎才能參與國際標準組織工作,因為背后需要技術和行業支撐。現在國產科學儀器無論從制造、研究、產品品質等,確實與國外有差距,但差距也可以是轉機,更是提升的空間,就看怎樣把握機會。
劉鑫談道,事實上,國產科學儀器也有做得比較好,國際上認可度比較高的產品。一是前處理類儀器。前處理類儀器之所以做得比較好,是因為其技術門檻比較低,而且已經在國內初步站穩腳跟,能夠跟跑、并跑,甚至領跑國際先進水平。現在我國有很多前處理類設備,不僅滿足了我國需求,有些已經賣到歐洲,在世界范圍也有突破。二是原子光譜類儀器。原子熒光光譜儀器是我國的特色,在國內做得非常好,并領先世界,基本可以滿足國家行業標準要求。但是,由于前期在我國未發展起來時,進口產品已經建立市場,而且都是基礎性檢測設備,因此目前各檢測機構的這類設備需求,已趨于飽和。三是快檢設備。我國生產這類設備的中小企業相當活躍,已有很多生產這類設備的企業出現。但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快檢技術標準的缺失和匱乏,限制了快檢儀器發展。因為目前第三方檢測還是以標準為主,如果沒有標準會得不到認可,就很難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數據。所以,沒有標準就無據可依,設備和技術便不好推行。
2019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爆發,加大了國外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束縛,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品包括芯片、軟件的封鎖,也加劇了國家對國產科學儀器的重視。付世江稱,過去普遍認為科學儀器行業是小行業,無論儀器還是零部件到國外購買即可。但是通過中美貿易戰以及最近的形勢變化,我們逐漸意識到,科學儀器行業對國家科技發展崛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0年以前,很多檢測標準是適用于國產儀器建立的,但近20年很多檢測標準都是適用于進口儀器制定,對國產儀器來說,是很大的束縛。另外,儀器零部件基本已全球化采購,如果貿易戰和疫情不斷持續,國內廠家購買儀器關鍵零部件,將變得愈發困難。因此,我國科學儀器行業尋求突破已迫在眉睫。
分析我國科學儀器行業的優勢,可以看出:科學儀器的10個種類,我國都有涉足,只是發展程度不一樣;常規設備國產科學儀器占有率有較大提升;國家對企業研發扶持和支持力度有所加大。另外,中國本身有15%的市場,且不可替代,加之,歐洲、美國、日本對低附加值、利潤較低產品市場的逐漸放棄,如果跟得上要求,也可視作發展機會。
對于國產科學儀器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劉鑫表示,希望國家在持續對國產科學儀器企業硬件研發投入的同時,盡量加大對檢驗檢測機構開展國產科學儀器驗證與綜合評價費用的投入。因為檢驗檢測機構是產業鏈的消費端,也是我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需求,也就是說,只有打通底下產業的消費命脈,才能促進國產科學儀器良性發展。
主要建議如下:一是對于目前已經研制出的國產科學儀器,要促進消費端購買,并使用國產儀器進行標準制定,才能使國家用大投入制造出來的國產科學儀器產生價值,進入流通市場。二是作為政府檢驗檢測機構,應該建立權威的驗證平臺,在平臺上通過制定嚴謹、科學的驗證方案,做出權威的驗評數據,以此推動國產科學儀器進行標準制定,全面促進國產科學儀器發展。三是第三方檢測機構也要參與到國產科學儀器驗證中,并提出寶貴意見。對優秀的國產科學儀器加大購買力度,從開始嘗試性使用國產科學儀器,慢慢過渡到主動用、愿意用國產科學儀器。既可以推動國產科學儀器市場占有率的提升,也有助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節約運營成本。四是作為國產儀器企業,一定要深入挖掘檢驗檢測機構的需求,加大對驗評工作技術人員的投入,通過驗評找到問題、看到差距,從用戶角度出發,切實改進儀器缺陷,提高用戶認可度,最終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和銷量提升。
付世江建議,要加強國產科學儀器企業與檢測機構之間的溝通,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首先,國產科學儀器需要得到作為消費方的檢驗檢測機構認可;而檢驗檢測機構也能起到促進儀器企業發展的作用。比如檢驗檢測機構在驗證國產科學儀器過程中,作為儀器應用方,能夠幫助儀器企業打造核心產品和優質服務,有助于提升國產儀器的品牌和形象。
其次,檢驗檢測機構能夠提升國產科學儀器的標準參與度,使國產科學儀器更好地進入第三方檢測市場。另外,作為技術需求方,檢驗檢測機構可以結合自身行業發展,告知國產科學儀器真正的需求,使之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既滿足了檢驗檢測機構需要,促進國產科學儀器發展,又能使檢驗檢測機構有效地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