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林 趙清蓮 潘金春 趙可瑞 楊 姝 王 吉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蘇州 215009)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鄉村經濟的發展要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與鄉村環境協調發展,而非以簡單的犧牲鄉村生態環境換取鄉村經濟發展,必須堅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我國當前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展綠色經濟發展模,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性和挑戰性的重大實踐與重大學術的雙重問題。
隨著工業化發展的不斷加快,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污水、廢氣和土壤等一系列環境問題。這些越發突出的環境問題對自然環境、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都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綠色經濟理念以遵循市場導向為原則,以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步。更是針對我國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現狀,既能保障鄉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又能協同鄉村產業經濟協調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綠色經濟理念的發展需要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而非立竿見影。在保證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各類綠色生產活動,提高鄉村生產力,發展鄉村綠色經濟,最終經濟、生態、文化等協同發展的目的。美麗鄉村建設新發展理念下主張將綠色發展與經濟建設融合發展,綠色創新經濟理論是資源配置方法的更新,推動了新價值的產生,從而促進了新產業、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簡言之,可以說綠色創新經濟理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
美麗鄉村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升級階段,是美麗中國建設道路上的重要舉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的一種具有綜合性和全面性的新思路。同時也是推進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持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基礎和重點任務,貫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始終。美麗鄉村建設涉及鄉村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人居環境、村文化傳承等問題。既是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水平,也是加速我國鄉村生態文明現代化建設進程,為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正確把握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是當前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綠色經濟應用于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形勢下的鄉村振興策略。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離不開生產發展這個物質基礎,同時,鄉村生態發展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摒棄過去傳統的粗放型經濟模式,不再以犧牲鄉村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是我國當下選擇綠色經濟的主要原因。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打破傳統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發展路徑,注重鄉村經濟與鄉村生態的協同發展。綠色經濟理念的提出為新時代農村建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傳統粗放型農業、白色農業發展模式正逐漸向著生態化、智能化、自動化及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包含外在建設和內在建設,既要建設鄉村外在環境問題,也要注重鄉村生態、經濟和文化振興等層面,而綠色經濟的發展是勢在必行的發展道路。當前,為了保證鄉村振興落實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需要使用綠色創新經濟理論完成鄉村振興的效果評價,并結合相應評價結果形成鄉村振興戰略完善意見。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式看,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既是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保護我國鄉村生態環境的客觀需要。
綠色經濟理論有著極為可觀的發展前景,綠色經濟是進一步明確我國經濟轉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以及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主要經濟形態,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新經濟模式,是新的理論生長點。綠色創新經濟理論有著極為可觀的的發展前景和應用潛力,對我國國情下的美麗鄉村建設具有指導性意義。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綠色經濟的發展的路徑和原則性至關重要。首先,要注重鄉村經濟、鄉村生態、鄉村文化等的協調發展。切忌忽視生態、文化,一味追求簡單的經濟建設。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把農民群眾對生活環境的需求放在發展的首要地位,進而發展綠色經濟,重視其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深層挖掘生態效益,突出農業、林業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進而帶動鄉村文化旅游等經濟的發展,打造具有鄉土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其次,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切勿舍近求遠,“拿來主義”。從美麗鄉村重挖掘本土的“美”,將可以利用的“美麗資源”充分利用,推動綠色經濟建設。再次,整治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更新發展新型綠色企業,對產業進行優勝劣汰,建立綠色經濟發展示范區,在改革實踐中持續嘗試新模式、新路徑。最后,可以依托文創產業打造新型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優勢,可將其與文化創意設計融合發展,打造綠色創意互聯網經濟新模式。
綠色發展人人共享,人人有責。農民作為主體,其參與性在綠色經濟發展中也至關重要。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作為鄉村經濟發展主體的農民主動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并不高。美麗鄉村建設是建設農民眼中的美麗鄉村,因此,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和如何提高本土農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此外,傳統文化在美麗鄉村綠色經濟發展中也不容忽視。合理保護、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能使農村新興綠色產業得到擴大,推動廣大農村地區綠色經濟的發展,為美麗鄉村的建設注入新活力。傳統文化的深入變革能夠有效推動農村生產力,傳統文化通過人員和信息的流動,取長補短,為解決綠色農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方案。利用“互聯網+”模式更新農村傳統文化傳播平臺,將文化傳統融入綠色經濟,探索創新性的融合發展機制。同時提升當前本土農民綜合素質,進行傳統文化建設,能夠很好地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打好基礎。傳統文化推動著農村居民的心理素質的提升,在新時期農村居民不再依靠傳統種地為主要收入來源,作為新一代的農村居民,未來將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綠色經濟發展,既是美麗中國建設過程中的物質文明建設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要求。我國當前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再是傳統的發展建設路徑,而是物質文明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建設有文化、有內涵、有溫度的美麗鄉村。科學地把握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打破鄉村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遵循綠色經濟發展規律和原則,以傳承鄉村文化為支撐,以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為責任,以發展鄉村經濟為目標,鼓勵農民主體積極參與,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因地制宜。綠色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環節,是保持生態環境優美,公共設施完善,特色產業鮮明,農民生活幸福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