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雨欣 黃煊棋 蘭文平 于澤妹 馬俊杰
電子廢棄物,即“電子垃圾”,是指被廢棄不再使用的電器或電子產品。目前我國電子產品消費量較大,每年產生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類似生活垃圾,通過特定技術手段,可以將電子廢棄物中的部分材料進行資源再利用,例如塑料的回收、相關金屬的提取和非金屬材料的再生。據研究,如果電子廢棄物得到有效回收,將較大地節約在社會生產各個環節中所消耗的資源。因此,就資源再利用而言,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電子廢棄物回收工作僅在局部發展較快的地區開展,民眾對此了解不夠深入,因而參與度不高,并未形成普遍良好的回收效果。此外,由于電子廢棄物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若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環保的處理,將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廣東貴嶼就是一個例子。學校是社會的重要一部分,并且有著穩定的電子廢棄物來源。因此校園電子產品有償回收機制的建立對于資源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借鑒高校電子廢棄物有償回收的經驗,進而“以小推大”,將對整個社會電子廢棄物回收機制的建立產生重要作用。
循環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起被引入我國,此后各界對于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不斷深入。相比西方發達國家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而言,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若干有關電子廢棄物處理的法律法規,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全發揮功效。無論是生產者、消費者抑或是相關政府部門都是近年來才開始逐步意識到電子廢棄物的危害,對電子廢棄物的管理也日益重視。
循環經濟在我國依舊屬于新興事物,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存在著許多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發展新興事物便要從接受新興事物最快的人群入手,大學生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并且由于家庭收入的提高,學生的消費能力也不斷提高,更換電子產品的頻率隨之提高,從而為有償回收機制的實施提供了穩定的來源。因此,在校園內率先進行電子廢棄物回收機制的創新勢必得到各界的支持。通過在校園內進行電子廢棄物的有償回收,待該機制發展完善之后,再逐步從校園推進到社會,最終推動整個社會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而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
在國外也有大量案例可佐證有償回收機制的可行性。澳大利亞于2011年開始實施電子產品免費回收;2012年德國將廢物管理理念轉變為資源管理理念;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南條道夫教授提出“都市礦山”概念,通過回收拆解電子廢棄物中的貴金屬和稀有金屬,減少對進口資源的依賴;新加坡政府和生產者通過公司合作伙伴關系共同管理電子廢棄物。隨著國家發展,回收廢棄電子產品市場的興起將是推動國民低碳生活的必經之路。所以校園廢棄電子產品有償回收市場的發展大有前途可言,而隨著倡導綠色生活,循環經濟的力度加大,產生的消費觀念的改變,是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同時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為網上校園廢棄電子產品有償回收大大提供了便利條件。這些有利條件都在等待校園電子產品有償回收市場的興起。
從電子產品入手,構建有償回收機制,包括回收價格機制和積分制,提高民眾處理電子廢棄物的參與度。在平臺上規定各類電子產品的相應價值以及相應積分,處理時系統會自動給予處理者相應的價值補償。而積分制度是達到規定的積分限度,可以憑借積分到與本平臺合作的商店進行換購相應的禮品。
以校內為例,政府或社會機構可以在校園各處放置廢棄電子回收箱,人們將自己不想要的電子產品投進箱子時,智能回收箱自行分類放置,并且根據所投放的電子產品給予相應的物質補償,物質補償可以是金錢、生活用品及信用積分等等……當選擇相應的金錢補償時,智能屏幕上會出示二維碼,只需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獲得收入了;當選擇生活用品選項時,智能回收箱就能像販賣機一樣給予生活用品;當選擇信用積分時,只需要在智能回收箱里錄入自己的個人信息(絕對保密),就能將每次的電子回收物轉換成信用積分,當然,也可以將回收廢棄電子的收入以慈善的方式捐獻給慈善機構。將廢棄電子產品回收之后,會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標準化的、專業的處理,將電子廢棄物二次利用,結合各種創意,將電子產品重新組合、拼接、修繕、再加工等方式賦予它新的附加值,以新的形態,如玩具、收藏品、玩偶等,將新的勞動凝聚于電子商品中,再對其進行外表包裝、互聯網宣傳,以讓人感到新奇的方式,通過售賣、展覽等方式增加回收者的經濟收入。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廢棄電子產品有償回收機制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并樂于去親身實踐。
經研究可知,電子垃圾內含有各種貴金屬,若是能夠將這些貴金屬提取出來,再加以適當處理,最終轉售圖利。同時這措施的實施,必將需要一系列的人力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崗位,為現階段就業難問題的解決盡一份力,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較為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倡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生活、充分利用資源的思想。
有償回收機制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 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近年來,我國環境資源形式日益嚴峻,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為破解能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這一困境,提出校園電子廢棄物的有償回收制度創新,通過讓大學生帶動循環經濟發展來推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避免能源浪費,緩解資源短缺、減輕環境污染壓力等,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的目的。有償回收機制有益于社會發展。電子廢棄物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土壤、空氣和水源的嚴重污染,資源能源的浪費,還會威脅人民的身體健康。電子廢棄物有償回收制度,規范了回收利用的模式,避免發生由于電子廢棄物處理不當,而產生的對人體健康與安全直接或間接的危害。電子廢棄物的有償回收制度創新規范了回收模式,使回收更加便利,有助于相關企業進行貴金屬的提取工作,擴大企業規模,從而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循環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有重要意義。隨意丟棄電子廢棄物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不合理的回收處理也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有償回收機制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回收電子廢棄物,繼而由專業的處理機構集中規范處理。規范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可以避免人們由于隨意處理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為社會成員構建一個和諧綠色社會。
研究方法主要是相關資料檢索及數據研究分析,通過查閱與本項目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電子廢棄物的相關概念與特征,閱讀并分析有關電子廢棄物泛濫的成因、發展趨勢,查閱國外如何合理解決電子廢棄物回收問題的資料,再進行問卷調查,充分整理、分析、比較篩選,明確研究現狀、研究問題、研究方向,為論文的框架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27.01%的大學生表示從未聽說過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方式,56.3%的大學生僅僅是對其有基礎的認知,并且77.59%的大學生認為建立一個系統的回收電子廢棄物的平臺是十分有必要的,高達89.04%的大學生表示很愿意將電子廢棄物進行有償回收。通過理論研究和問卷調查,在此對電子廢棄物有償回收機制在校園率先實施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加強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的環保宣傳教育,主要從有害物質隨意處理的危害性和資源有限性兩個方面加強對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再利用的環保教育。二是回收機制創新,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以校內為例,政府或社會機構可以在校園各處放置廢棄電子回收箱,人們將自己不想要的電子產品投進箱子時,智能回收箱自行分類放置,并且根據所投放的電子產品給予相應的物質補償。三是校企對接,將廢棄電子產品回收之后,安排專門的人員來定期接受,對電子垃圾進行標準化的、專業化的處理,將電子廢棄物二次利用,結合各種創意,將電子產品重新組合、拼接、修繕、再加工等方式賦予它新的附加值,以新的形態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