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弗里·雷蒙(Jeffrey Sean Lehman)
傳統上,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都被當成一種方法,目的是確保那些不適合接受精英通識教育的人們能夠獲得專門的、具體某個行業所需的技能,這樣就可以參加社會生產工作。其中有課堂教育和學徒經驗,學生可以有效地學習,可以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操的真實環境中。近年來,在線教育又被融入了課堂學習和實踐操作,使培養就業技能的途徑更加多樣,效率也更高了。
過去的20年里,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速度非常之快,日新月異。這些變化會產生很大影響,會影響到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也會影響到職業教育的設計。
技術和社會的變革是怎樣影響人們生活的?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環境高質量發展以及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繁榮,同時也包括人們健康方面的進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國公民平均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72歲提高到了2015年的76歲,而且穩步地趨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據統計,預期壽命每10年會提高2.5—3歲,這樣的水平已經保持了將近200年。所以社會政策就不應按照過去的35—40年的工作時限來設計,在未來幾十年里,我們都應該讓公民做好準備,可能會工作50年或者60年之久。所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設計也應該考慮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技術和社會的變革也改變了人們所需的技能。2019年,世界銀行推出了一份發展報告,題目叫作《工作本質的變化》。該報告指出,科技正在重塑工作所需的技能,可以用技術手段替代的技能需求是不斷下降的。對高端的認知技能、社交行為技能以及和適應能力有關的技能集群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也再次印證,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崛起確實是減少了某些工作崗位,而增加了其他一些工作崗位。

杰弗里·雷蒙(Jeffrey Sean Lehman)美國籍,國際高等教育和法學專家。現任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曾任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院長、康奈爾大學校長等。2011 年獲中國政府友誼獎,2018年獲“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2006年來華全職工作,創辦了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和上海紐約大學。自2012 年起,擔任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他為中國培養了數千名具有全球視野的優秀青年人才。
談到就業崗位的減少,該報告指出,可以編程化的流程性工作崗位面臨很大的風險。在制造業,通過引入機器人削減了30%的流水線工人;在服務業,螞蟻金服運用大數據來審批貸款申請,而不是雇用幾千名的貸款審批人員或者律師來完成這項工作。談到工作崗位的增加,該報告指出,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都對非流程的認知類和社交行為類技能的需求有顯著增長,需要復合型技能崗位的薪資水平也顯著提高。
這會從三方面影響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需要培養什么樣的技能?怎樣培養這些技能?在什么時候提供適當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保證這些學生能夠滿足今天的工作崗位需求,還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要保證這些學生也應該具備相應的潛質。也就是說,萬一以后舊的工作崗位取消了,又出現了新的工作崗位,他們能夠找到新的工作,能不斷適應這樣的交替,而且要考慮未來半個世紀或者是更長時間的需求。現代職業教育應當培養哪些技能才能使學生跨越個體的崗位需求,擁有長期的就業能力呢?世界銀行把有些必備的素質叫作“認知型”素質,還有一些叫作“社交行為型”素質,所有這些素質都是可以后天培養的,讓人們能夠從事智能機器做不到的事情,與科技形成功能上的互補。有五項排名最靠前的素質,它們對建設創新文化非常重要,這五項重要素質分別是:算法思維,社交感知,審辨思維,說服力,創造力和創新。
算法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把問題分解成些許小問題,分別、逐一地去解決,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解決方式;社交感知是一種能力,理解他人的情感、行為和目標,包括共情能力和敏銳性,而且這種感知的對象不僅包括來自同種同文的同胞,也包括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批判性分析或者叫審辨思維是一種融匯理性和感性思維的能力,既能在理性上審視傾聽,又能夠在感性上去理解。批判性分析(也稱審辨思維)能夠讓人們明白每一種不同意見的背后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與合理性;說服力是指說話方能夠以他人的立場為起點,同時也能是一位開放的傾聽者。在溝通時,他能夠開放地傾聽他人的看法,形成有邏輯的思維路徑,有理有據地把對方帶到自己希望的邏輯終點上;創造力是指原創、精準、重要的新的洞察,創新則是把這種洞察轉化成現實當中的新事物、新方法。
這五項素質其實并不是學術精英的特權,任何人都能夠培養出這些素質,富蘭克林·沃爾特·奧林工程學院的校長理查德·米勒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引用了兩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斯坦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刻板思維”的人通常認為這些素質是天生的,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這些素質是可以通過好的教育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來獲得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安吉拉·達克沃斯教授則強調了磨礪的價值,要熱愛、有毅力和堅持不懈。
那怎樣能夠培養這些素質呢?其實,就像是你要學會彈鋼琴,不能只是聽郎朗講,或者讀一些郎朗寫的文章;就像你要學會打籃球,不能僅僅聽姚明的講座,或者看他寫的文章。只能通過實踐來培養這樣的素質,這就是為什么現在職業教育要跳出被動式的知識傳遞和考察知識記憶的套路,而更多采用機器學習的方法,通過給予學生大量的復雜問題,讓學生以團隊形式來完成。這些問題要把剛剛提到的五項素質融匯進去,而且應該指導這些學生團隊,激發他們的集體智慧。
什么時候提供適當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琳達·格拉頓教授和安德魯·斯科特教授告訴我們,傳統的三段式教育、工作退休這樣的模式已經離我們遠去。他們的著作《百歲人生》展示了新的五段式人生,各個階段發生的時間和順序因人而異,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看作是終身學習者,我們要確保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必須貫穿他們生命的始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工作內容的不斷更新換代,要隨時待命,應對任何人在人生的任何時間產生的技能升級和技能重塑的教育需求。
在這方面,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好現代技術的力量,網上教育或在線教育就不應該再是被動的或者是單向的體驗。同樣,主動的學習和集體的項目也不再要求學生一起坐在教室里學習。說實話,我還沒有見到任何一個完美的線上教育平臺,但是所有的這些重要元素現在都已經具備,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元素按照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
技術和社會變革的浪潮滾滾向前,在對個人乃至社會的舊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又為那些能夠適應時代潮流的人們提供著非常多的新機遇,可以讓他們對這個世界作出更重要的貢獻。所以我們就需要不斷地對職業教育進行升級,來確保他們能夠真正地應對來自技術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