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槿
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市科協的指導和支持下,由北京數字科普協會與首創中傳傳媒產業創新中心共同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等十家單位共同協辦的第六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在北京首創中傳傳媒產業創新中心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將其提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國及世界很多其他國家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以數字化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線上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新冠肺炎診療、疫情防控、公眾交流、科普宣傳和文化藝術活動等許多方面,促進了新冠肺炎治療的水平和效果,極大提高了全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防范意識,有效保障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全社會的穩定,提高了全社會抗擊新冠肺炎能力,充分說明了科技手段和科學精神的重要作用。同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涌現出成千上萬名全身心奉獻到新冠肺炎治療和疫情防控戰役中的醫療工作者,體現了崇高的生命倫理與價值觀。因此,結合2020年這一特殊且重大的事件,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科學與藝術:生命、環境、動物”。此次研討會也是第23屆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系列活動之一,是一次展示科學與藝術融合學術成果,促進二者更好融合發展的綜合學術交流的會議。
會議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按照國家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總體要求,線下會議在采取各項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控制會議規模。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科技館和企事業單位的文博、科普、科技、教育、藝術、設計、互聯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60余人參加了線下會議,會議以主題報告、交流發言等形式研討和互動交流。線上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使更多科學和藝術領域內的專業人員及觀眾參加此次會議,搭建線上、線下專家學者交流的平臺。
現場會議上,北京聯合大學鮑泓教授的報告《迎接5G+AI科技時代的到來》,展現了科技發展的巨大成果,以及5G時代和人工智能將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攝影攝像專業委員會楊祥副主任的報告《巨變中的影像科技與藝術》,展示了科學與藝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影像的巨大變化,影像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影像的變化給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北京學研究所(基地)朱永杰博士的報告《北京運河文化帶建設現狀及保護對策》,展示了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成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他認為運河文化帶對于傳承保護好北京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的文脈具有重要意義;北京社會科學院張艷麗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曹三省教授分別作了《清代北京地區的疾疫與應對》和《媒體融合創新要素與趨勢前瞻》主題報告,正如鄭艷麗博士所說:“清代時候的中國整體醫療水平并不高,相應的醫療體系建設剛剛起步,但即便如此,在摸爬滾打中,還是尋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和救治方案。為人類社會共同戰勝疫疾的肆虐,貢獻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痹诳茖W與藝術的發展推動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趨向融合,并獲得5G、AI、XR、區塊鏈等創新要素,媒體融合將呈現出向5G新媒體、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媒體融合獲得縱深發展。曹三省教授說:“任何微小的創新都要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0年9月24日,第六屆科學與藝術研討會在北京首創中傳傳媒產業創新中心召開
研討會自2010年開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相應地出版了五本論文集。本屆研討會也會出版論文集,集錄專家、學者撰寫的有關本次主題的研究成果、學術觀點的論文。相信本屆研討會的召開,會引起人們對科學與藝術更廣泛、更深刻的思考,同時會議的召開,更充分彰顯了首都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的聚合力和影響力,并對提升科技與文化服務社會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展望未來,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更是拓寬了人們對科學與藝術的探究領域,且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將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茖W與藝術將更加深入地融合,更加緊密地聯系,互相促進、互相豐富,共同譜寫人類文明的嶄新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