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艷杰 圖/李藝雯

丹麥籍專家勞爾思·博倫教授接受記者視頻采訪
近年來,青島市按照山東省委對青島“樹立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追求”的要求,提出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在省內,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高地;在全國,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在全球,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向東聯通日韓,向西沿黃河流域聯通上合組織國家、中亞、西亞、歐洲,推動形成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開放格局??偨Y眼下的青島,一個“新”字是最恰當的概括。“于危機變局開新局,以開放創新促人才”,青島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于炳波這樣向記者闡述新格局下的科技人才工作。
從青島市區驅車一小時,“魅力城市青島行”中央媒體采訪團來到了青島西海岸新區國際經濟合作區,遠遠望去,“華大基因”標志異常醒目。2016年8月,青島市政府、西海岸新區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簽署協議,在國際經濟合作區成立了青島華大。華大基因最為大眾熟知的時刻,是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華大基因一“戰”成名、聲名遠播——由華大基因運營的火眼實驗室成為抗疫行動的中國名片?;鹧蹖嶒炇?,名字取“火眼金睛”的寓意,用先進檢測技術手段第一時間“發現”新冠病毒,火眼實驗室設計檢測通量為每日萬人份級。在全球疫情暴發后,火眼模式成為中國樣本落地海外?!扒鄭u火眼實驗室在疫情發生后火速建設,在4月10日正式啟用,截至目前,累計檢測7.6萬例,為青島復工復產,為應對國內外日益嚴峻的疫情形勢,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總經理劉俊年說。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挺身而出的背后必然是技術的厚積薄發。
劉俊年向記者介紹,青島華大成立四年來,積極籌備國家海洋基因庫,搭建的“三庫兩平臺”已投入運營,并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形成包括海洋基因庫、華大智造生命科技高端裝備制造、華大基因健康醫療產業園等在內的基因組學創新引領性產業體系。借助青島在海洋研究領域的雄厚實力,“我們研究院致力于海洋生物資源研究的‘存讀寫’,目前已存取了65602份樣本,開展了348個水生物種的測序工作,累計完成911.98Tb測序數據產出?!鼻鄭u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范廣益告訴記者。人才團隊是青島華大破解“基因密碼”的制勝法寶,在青島華大,有六大專家帶領的超400人的國際化基因科研和產業化應用孵化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其中,外籍及留學生累計引進超20人,博士后5人,博士18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占比63%。

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總經理劉俊年
丹麥籍專家勞爾思·博倫教授是六大專家之一,他是卡洛琳斯卡醫學院醫學博士,主要研究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復雜疾病分子致病機理、再生醫學和基因治療。勞爾思·博倫教授曾獲多項榮譽及獎項,包括丹麥學術界影響很大的Ernst Carlsen榮譽獎、August Krogh獎等,特別是丹麥皇家爵士和一級爵士的殊榮,這是丹麥皇家授予非皇家成員的最高爵位。他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Cell、Nature等發表科研論文385篇,是世界首例手工克隆豬專利持有人,2009年曾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在對勞爾思·博倫教授的視頻采訪中,他表示,1999年他和華大基因一起參與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青島作為沿海開放城市,非常適合他們目前進行的基因技術以及生物產業的研發。青島自貿區的成立,開放的環境、自由的貿易為處于上升期的基因產業提供了關鍵的條件。“我曾經在深圳工作過,感覺青島就像一個新的深圳,我非常喜歡在青島工作、生活。”勞爾思·博倫教授告訴記者。在對話中記者了解到他對人類的退行性疾病特別關心,三年前通過和青島華大的合作,成立了Lars再生醫學研究所,研究體細胞的退化,尋找能夠促進體細胞再生的機理,從而發現治療人類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除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如何去培養人才也是勞爾思·博倫教授所關注的。最近,在他的支持和幫助下,歐洲數家頂尖大學聯合青島華大,在西海岸新區成立了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培養再生醫學的博士人才。

青島市市立醫院副院長李永春
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青島華大更在意自己在民生健康領域所做的努力。劉俊年告訴記者,西海岸新區婦女和新生兒免費基因檢測民生項目已列入2017年西海岸新區十大民生實事,這個項目于2017年4月24日正式啟動。截至2020年,已累計檢測26.7萬人次,檢出8320例HPV感染婦女,3208例遺傳性耳聾患兒及耳聾基因突變攜帶新生兒;確診423例患病胎兒和新生兒,確診494例婦女宮頸癌前病變和宮頸癌患者。將要離開青島華大,夕陽西下,園區內三座巨大的猛犸象雕塑靜靜地矗立著。范廣益告訴記者,猛犸象雕塑寓意著“永生永存”——有了完整的猛犸象冷凍細胞,利用現代基因技術,在倫理允許的前提下,猛犸象可以被復活,這意味著人類基因技術的進步將讓“永生永存”可能不再是夢想。
青島市市立醫院位于青島著名的東海路上,距離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會址直線距離800米,極目遠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大型三甲綜合醫院的院區規模以及所處區位的經濟發達,使得市立醫院一直是青島國際醫療服務的窗口。市立醫院副院長李永春向記者介紹了市立醫院的院史。市立醫院1916年建院,是青島市衛健委所屬最大的公立醫療機構,有床位3750張,年門診量280萬人次,年手術量7萬臺左右。在2019年的全國三甲公立醫院考核中,市立醫院排名山東省第四位。
采訪中我們了解到李永春副院長是青島的“抗疫明星”,9月8日剛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的表彰。疫情期間,他擔任領隊,率領由青島市5家醫院132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青島市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馳援武漢,收治病人104人,搶救危重癥12人。在武漢的52個日日夜夜,創造了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紀錄?!?003年暴發的‘非典’疫情,青島市第一例輸入性SARS病例也是我們確診并成功救治的?!崩钣来焊嬖V我們。
青島市市立醫院國際診療工作歷史悠久,從20世紀60年代其實就已經開啟了對外醫療服務。2008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市立醫院都出色地完成了國際保障任務。近十年,市立醫院的一些骨干學科一直和國外的大學、醫院學科保持密切的聯系,聘請了100多名國際醫生每年來醫院定期交流。心臟學科與加拿大渥太華心臟病醫院、康復和運動醫學學科與美國紐約大學RUSK康復中心合作都是國際合作的經典案例。李永春說:“我們心臟科的四位主任都在渥太華心臟病醫院學習一年以上,回來后都成了學科帶頭人,這種國際深度交流對學科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017年開始,世界華人醫師大會永久落戶青島,市立醫院是重要的合作單位。配合大會召開,市立醫院每年都舉行青島國際醫學論壇,成為青島衛生系統亮眼的名片。
“2002年我們開始聘任國際醫生到醫院工作,成立了國際部門診。既促進國際醫療的工作,推動醫療學科的發展,也推進醫院在醫療管理方面的探索,我們是青島最早進行ISO9000認證、DNV國際認證的醫院?!眹H醫學部主任韓偉說,和國際醫生的合作是建立在深厚的友誼和共識基礎上,國際醫生把醫院看作自己的家,還幫助醫院引進好的醫療資源。中韓有愛骨科醫院的合作,就是由韓籍醫生牽線,和美國幾家醫院開展的機器人手術合作是由我們的美籍醫生促成的。
孫潔主任是醫院國際門診的當家人,她介紹說,現在國際部門診年門診量達到1萬多人次,一半以上是國際友人。國際門診有三名常駐的國際醫生全天候工作,他們之中最早的于2005年來到這里,最晚的在市立醫院工作也接近十年了。
金亨鎬是國際門診特聘的韓籍專家,針灸推拿學博士。他從2013年開始一直在國際部門診工作,他最擅長的是應用特色針灸、中藥治療腦血管病后遺癥、各種疼痛和慢性病。
金亨鎬的中文非常流利,他告訴記者為了學習中醫,他專門學了半年的漢語。他很喜歡中國文化,在他看來中國的中醫偏向于中西醫的結合,韓國的中醫對傳統堅守得則更多一些。青島距離韓國較近,往來方便,城市宜居,但“講人情,像家人”這一點在他看來更為重要。他告訴記者,在青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救治病人,但是有一些被隔離觀察的韓國友人的溝通服務,他參與了很多。“這些年,三名全天候外籍醫生的工作獲得了社會的極大認可,他們先后獲得了琴島獎、‘齊魯友誼獎’、青島市科技進步獎?!表n偉說,我們是公立醫院,待遇和私立醫院自然無法相比,但這些榮譽讓國際醫生感到很暖心,他們能堅持在醫院工作,我們引以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