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浙江省余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浙江余姚 315400
“美麗鄉村”一詞正式出現在政府文件中為2010年浙江省政府頒發的《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1-2015年)》,“美麗鄉村”的內涵包括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并涵蓋農村生態人居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經濟體系和農村生態文化體系建設。
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貫徹落實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美麗鄉村已經成我們需要進行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從余姚市梁弄鎮的美麗鄉村規劃入手,針對梁弄鎮美麗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進而對相應的解決方案進行探討[1]。
余姚市梁弄鎮坐落于四明湖畔??谷諔馉帟r期,這里是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被稱為“浙東小延安”。近年來梁弄鎮依托“紅色引領,綠色經濟”特色優勢定位,旨在用當地特有的地理條件及文化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旅游,著力推動美麗鄉村高質量發展。自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實現小康樣板鎮”的要求以來,梁弄鎮為打造美麗鄉村做了不少工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人口外流,老齡化嚴重。梁弄鎮作為一個革命老區,人口逐年下降,2012-2017年人口平穩下降,速度為0.5%年,年輕人相繼外出工作,且大部分走出大山后不再回鎮里居住生活。60歲以上老人比例約為30%,人口老齡化明顯且有加速趨勢,各自然村空心化較為普遍,留守老人居多。產業導向不明晰。各村村莊經濟發展中第一產業發展趨勢平穩,第三產業有一定發展,但由于體制機制等問題帶動村內就業少,對提升村民收入影響有限,經濟指標上反映收入主要依賴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但工業分布分散,且有一定環境影響,與四明湖水庫上游作為水源地保護政策相矛盾,主導產業不明晰。
梁弄鎮山環水繞,四明湖水庫、田園風光的村落環境以及覆蓋整個地區的櫻桃采摘、楊梅采摘等農家樂已經成為余姚重要的生態游基地。中共浙東區委舊址、浙東銀行舊址、新浙東報舊址、浙東行政公署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將梁弄打造成紅色旅游基地。但是和不少革命老區一樣,梁弄鎮同樣存在著基礎設施差,村莊缺乏污水處理設施,公共綠地及停車位缺乏,一到采摘季道路擁堵,公共廁所少隨意等問題,供村民和游客使用的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2]。
梁弄鎮上大部分房屋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意識,不同房屋之間因建造年份不同,建造人的喜好不同,形成參差不齊的各種風格。特別是在城鎮化的沖擊下,使得鄉村建設盲目吸收城市建筑文化符號,部分房屋歐化,部分房屋傳統化,建筑風貌雜亂,對梁弄橫坎頭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村”的定位存在較大差距,亟待改造提升。
“兩山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生態城鎮化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引入生態建鄉思維是中國鄉村規劃建設的試金石。一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因地制宜,對橫坎頭村進行生態控制線劃定。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166.73公頃(占規劃范圍22.0%),水源保護區:65.68公頃(占規劃范圍8.7%),基本農田保護區:194.91公頃(占規劃范圍21.8%),可建設區:47.61公頃(占規劃范圍6.3%),農林發展區:311.64公頃(占規劃范圍41.2%)。二是實施生態修復與林相改造。對核心區周邊尚存四處山體開挖點,要求做到邊坡覆綠。在建筑、道路等各項建設中應采取依山就勢的建設方式,禁止推平山體,嚴格控制挖填方量。對規劃區內林相單一面積過大的竹林,建議通過有計劃砍伐、補種茶葉、果樹等方式,進行林相更新。同時選擇坡度25度以下,相對高程100以下的竹林確定為經濟示范林,采用竹林套種食用菌、金蟬花等經濟作物方式進行耕作。保守按每畝每年獲益1000元計,僅此一項可增加人均收入約700元。三是以紅色旅游為立足點帶動好綠色農家樂經濟。挖掘橫坎頭村紅色資源,探索農業生產+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接待服務+主題文化一條龍,輻射帶動周邊農旅產業融合和特色產業發展,打造成區域化的生態旅游目的地。經測算,到2030年橫坎頭村的游客規模將達到200萬人次,以門票、餐飲、住宿等消費為計,橫坎頭村每年帶來純收入7280萬元,可提高農民人均收入2.9萬元。
組織鎮村融合的大區域交通組織。打造鎮村交通環線,使得擁堵的生態園與梁弄紅色資源景區之間的交通進行有機串接。開設橫坎頭黨委舊址、家書館與梁弄鎮的紀念碑、開元酒店、黨校、司令部舊址和正蒙學堂的旅游路線,更好地調配橫坎頭與梁弄鎮之間的聯系,使之在教育培訓、景點參觀等功能上形成鎮村融合。
打造村鎮宜居工程。(1)實施區域聯動供水計劃和整村污水納管與區域排污工程,采取點線面結合循序推進方式,增設水廠一家,改善村鎮水環境,提高村民用水質量。(2)實施廁所革命,增加垃圾收集點,在滿足生態環保、節能適用、衛生方便等要求的基礎上,規劃新增公廁和垃圾收集點。公廁選型簡單且富有鄉土的元素,設于相對隱蔽處,要求定時定人保持清潔。垃圾收集桶要以現在垃圾分類為標準,設置四類垃圾回收。(3)在村莊核心區、村莊環線連接各出口處以及各自然村內新增建設停車場。停車場設計以簡樸鄉土美觀為宜,要求有殘疾人專用停車位,自然村內因受場地空間制約,可結合地形分臺設置,并滿足消防車回車設計要求。充分考慮農家樂需要,多規劃大巴車停車位,環線道路允許讓旅游大巴即停即走。(4)規劃民生保障類項目。預留幼兒園空間一處,配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處,各自然村配套老年活動室一處。
分區引導,塑造村莊整體景觀風貌格局。在對梁弄鎮住房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統一規劃。一是在歷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護范圍內應采取浙東民居風格,嚴格控制建筑體量、色彩、風格,并遵守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相關要求。二是中心村范圍內其他區域宜采取現代浙東民居風格,以淺色墻面深灰坡屋頂為主,建議局部采用傳統建筑符號或傳統建筑材料。三是其他自然村建議采取現代鄉土風格。建議采取淺色墻面或與青磚、原木、本地石材、夯土相類似的墻面色彩和材質,不宜使用彩色鏡面玻璃、彩鋼板、羅馬柱等與本地鄉土特色不符的建筑元素[3]。
外遷內聚,引導宅基地合理布局。根據梁弄鎮地形特征,合理規劃宅基地布局。一是針對牛軛丘、橫坎頭自然村和百丈崗自然村東部等交通方便和產業條件比較好的村莊,鼓勵新增宅基地優先利用低丘緩坡地,平面布局延續村莊傳統肌理。二是針對大嶺下北部和百丈崗西部等規劃保留發展區內的自然村,新增宅基地宜采取原址更新和插建的方式,保持村莊傳統肌理。三是在半山、紫溪自然村和大嶺下自然村南部等規劃限制建設區,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供應成本高,規劃將不再新增宅基地。同時鼓勵村民與社會資本合作,開發鄉村旅游項目。
統一風格,提供民居戶型設計。根據實際需求,科學布局村莊,突出村落特色,優化民居設計。在農戶翻建、改建時,根據風格匹配、用地匹配的原則,按照戶型、面積等的不同,設計規劃多套方案,制作農村居民建房設計圖冊免費提供給需要的農戶,將風貌要求融入農房設計,實現農房風格統一化要求。
在傳承好紅色基因的同時,深化鄉村習俗文化的梳理和弘揚,營造鄉村傳統文化氛圍。設置鄉土文化、浙東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三大活動主線,增強村民和游客對橫坎頭文化的感知度和體驗度。比如在鄉土文化中,可打造《橫坎頭村歌》,制定橫坎頭村規民約;在浙東傳統文化活動中,可結合村民文化活動及特色采摘活動,打造橫坎頭村民俗節,開展梁弄大糕、水碓年糕制作等富有浙東農村特色的傳統手工業表演及體驗活動等;在紅色文化中可開展中國紅村大講堂、黨建培訓中心、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打造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時依托三大文化主題活動,組織文化游覽路線,構筑文化游賞體系。
美麗鄉村建設是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要客觀分析梁弄鎮現階段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中存在的問題,立足自身紅色資源本底價值特色,因地制宜,找到適合梁弄鎮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規劃和策略,使得梁弄鎮早日實現“全國鄉村振興小康樣板鎮”的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