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美
大連藝術學院 遼寧大連 116600
旗袍不僅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更是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元素,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也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最絢爛的形式之一。研究旗袍的創新設計,從現代設計的角度對傳統服飾形制進行解構重組,對西方服飾創新設計方法進行分析與借鑒,對旗袍的創新性設計有一定啟發與依據。
傳統旗袍制作工藝,將盤、滾、鑲、嵌融于一身,在面料上一般采用棉、麻、綢、緞、真絲、混紡及化纖面料,在樣式上有其固有模式,如立領、鑲邊、盤扣、收腰合體式造型等,本文在對傳統服飾元素進行深層挖掘開發,發揚、利用的基礎上,通過領型、袖型、面料創新設計等方式創新設計手法,推陳出新,分析中國元素與創新設計兼備的方法,以新品種、新樣式、新工藝,給旗袍設計注入新的生命力,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與國際化接軌。
傳統旗袍是用觀念去穿的,穿的是一種服飾文化,形制相對來說較固定,從細節之處體現中國傳統服飾的韻味。傳統旗袍將人體視為二維物體,在人體的正面、背面松量較少,在人體的側面松量較大,固上下運動具有舒適性,但缺乏左右運動的舒適性,傳統旗袍以含蓄為美,無開衩,無收腰,較寬松,輪廓為直線型,穿著時無法展現曲線美。辛亥革命之后,受社會變革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借鑒了西方服飾設計手法,增加了省道及分割線,強調胸、腰、臀差,通過收省以達到收腰的目的,廓形上產生了“由直至曲”的轉變,完成了由平面至立體,由無省至有省的轉變。此時將人體視為三維物體,在人體的正、背、側均具有一定的松量,無論是上下運動還是左右運動,均具有舒適性,具有多方位的運動舒適功能,實現從二維到三維的轉化。裙擺的加大或高開衩的設計便于行走,使女性在思想上得到一種解放。在旗袍創新設計研究中,應在符合審美原則基礎上,摒棄傳統服裝不便利因素,吸取西方先進手法進行改良[1]。
具有辨識度的旗袍設計元素,如立領、盤扣、鑲邊等,與時裝造型的結合,如同“神”與“形”的結合,形似即為設計元素的直觀表達,神似則是設計元素的間接表達,將旗袍代表性設計元素有選擇的隱去,從服裝中自然地表達出來,若有若無,更能適應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衣領是服裝重要組成部分,是服裝中最接近頭部的一個部件,它處于視覺范圍最敏感、最引人注目的部位,往往會受到特別關注,衣領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體服裝效果。立領可與衣身連裁,亦可與衣身分開裁剪,如下所述,它是傳統旗袍的常見領型,在時裝設計中應用也較為廣泛。立領在外觀上呈現不同外形,如與衣身呈垂直狀態的垂直型立領,與衣身呈銳角狀態的合體型立領,以及與衣身呈鈍角狀態的外傾型立領,反映在尺度上為領上口線與下口線的長度差(如圖1所示),以下為三個典型立領結構示意圖。
領部造型設計,可通過改變立領高度、領口大小、包邊寬窄、角度或者領斜角度、改變領上口弧線造型等,在造型上打破傳統束縛,將突破設計規則和規律進行大膽創新,以達到創新設計的目的[2]。
傳統服裝袖型主要有琵琶袖、窄袖、羊腿袖,喇叭袖,水袖等,多不利于行動,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應用較少。袖部的創新設計,可通過改變袖子的長短、減小袖口、袖口弧線設計、創新袖窿弧線、袖山褶皺設計、夸大袖型外部輪廓、改變鑲邊方式及寬窄變化等應用在現代旗袍設計中,亦可借鑒西方服飾袖型,利用傳統工藝裝飾袖部等方式來創新設計。設計過程中應注重整體與局部的把控,在整體風格相符的前提下進行,不可孤立某一部分。
在傳統旗袍省道及分割線的基礎上,運用省道轉移原理,將原省或原分割線閉合,將其轉移至其他部位,運用技術手段以達到款式分割線創新的目的。其次可運用切展的方式改變原款式,增加其造型感及視覺沖擊力。
造型、色彩、面料是服裝設計三大要素,也是常見可進行設計的部分。創新性設計同樣體現在面料應用上,現代服飾能夠運用的面料相比早期而言,有更多的選擇性,將不同材質、不同料性的面料,應用在現代旗袍設計當中,可為旗袍設計帶來煥然一新之感。現代旗袍除了采用天然纖維材料外,亦可采用易穿易打理的混紡及化纖面料來進行制作,面料的二次改造,將傳統面料進行改良,亦可應用于旗袍設計當中,體現其風格及個人魅力。
中國傳統服飾形制以其領、襟、袖、擺的豐富變化給現代服裝設計帶來大量素材,傳統裝飾工藝與美學仍然可以借鑒和創新,將不同元素進行整合再設計,引入現代流行元素,運用形式美法則,以不同的視覺效果呈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