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希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法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8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加速了現(xiàn)代化進程,社會產品的種類不斷增多,交易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同時產品因為設計、制造、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產生的缺陷產品不斷增多,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因此必須構建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以提高生產者的產品質量意識,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召回制度,主要指的是產品因為有缺陷,可能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假如制造者、銷售商自身或者由他人告知發(fā)現(xiàn)缺陷產品時,應當主動回收這類產品,從而以免損害消費者的權益;假如制造者、銷售商發(fā)現(xiàn)該危險,但是未采取處理措施,針對這一情況,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其人身與財產安全,便需要由相關部門采取強制措施將這類商品收回。制定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缺陷產品威脅社會公眾安全的隱患。
歸納起來,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主要具備以下特征:
(1)預防性。無論缺陷產品是否損害消費者權益,只要制造者發(fā)現(xiàn)產品有缺陷時,均應當主動將其召回,若不召回主管部門有權利強制其召回。這樣勢必會給制造者、銷售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站在長遠的角度分析,利大于弊,不但可以提升制造者、銷售商的信譽,而且還能減少不必要的財產損失,提高經濟利益。
(2)廣泛性。產品的制造商、銷售商、修理商等作為缺陷產品召回的主體,召回存在缺陷的產品是其基本責任所在。缺陷產品在市場上流通,其可能在流通的任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安全隱患,但是究竟發(fā)生在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卻無法預測,因此在召回缺陷產品時,需要流通環(huán)節(jié)各個主體的配合和支持,確保缺陷的產品最終被召回至制造商中,充分維護了消費者的權益。
(3)批量性。批量性主要體現(xiàn)在召回對象上,缺陷產品是成批進入市場內的,換而言之即同一個批號、同一個型號甚至同一類產品普遍存在缺陷。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召回范圍包含已經出售和正在銷售的產品,因此其召回對象更為全面。
(4)法定性。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還存在一定的法定性,將其與售后服務進行對比,售后服務作為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的約定,二者主要是通過合同的方式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約定,假如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未嚴格按照合同執(zhí)行售后服務時,便需要承擔違反合同帶來的民事責任。但是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是站在法律的視角來召回缺陷產品,明確對制造商、銷售商在維護消費者使用合格產品的義務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其目的是盡可能減少缺陷產品給消費者和社會帶來的損害,屬于一項法定義務,因此具有法定性。
(5)兼具財產與非財產責任。在產品召回制度中,若缺陷產品損害了消費者和社會利益時,制造商還需要承當相應的財產責任。另外,缺陷產品如果對人身、經營環(huán)境造成了危害,破壞了市場秩序時,還需要承擔對應的非財產責任[1]。
從本質上分析,缺陷產品召回制度屬于一種法定義務,大多扮演的是義務角色而并非責任角色,屬于一種典型的經濟法責任性質,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產品缺陷制度一方面是將社會責任作為基準的,其本質主要是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因此非常重視社會的整體利益。例如:生產商在大批量生產某類產品后,一旦產品存在缺陷,那么這一批量均為缺陷產品,可能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從而賦予了該制度社會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承擔損害責任方面是將維護社會整體增量利益作為導向的,因此該制度是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基礎上,維護大部分消費者的利益,這彰顯了經濟法的特征。
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存在重懲罰和制裁的特征,而經濟法則是通過法律的手段進行規(guī)制,目的是確保經濟法律良好運行,杜絕經濟違法和經濟糾紛等情況,由此可見經濟法是將預防作為重點的。由于經濟法注重調整經濟關系,具備廣泛的管理和監(jiān)督功能,因此有利于確定經濟法律關系和促進經濟發(fā)展。
補償作為有責主體向受害者賠付損失的制度。懲罰則指的是有責主體就自身的違法行為付出相應代價的制度。嚴格的法律責任制度主要是以社會懲罰的形式增加了違法的成本,從而確保了經濟法立法。而將補償與懲罰兩種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更好地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
站在責任公平承擔的角度分析,危險由誰造成并因此獲利那么對應的責任便由誰承擔。另外,結合經濟學原理,該風險的承擔與控制由最擁有能力的來承擔符合了經濟學效率這一要求。缺陷產品召回的主體主要為制造商,他們及時召回可能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缺陷產品,避免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這恰好與經濟學效率相契合。另外,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作為經濟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手段,體現(xiàn)了法律保護弱勢群體,與經濟法中的以人為本思想相契合。經濟法擁有保護和開拓未來的權益,能夠引導人們依法行事,因此具備超前引導的功能。將那些可能危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缺陷產品召回,不但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人類的人文關懷,同時還體現(xiàn)了對未來人類的人文關懷,從而與經濟法注重整體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特征相契合[2-3]。
綜上所述,缺陷產品召回制度作為預防社會化大生產下可能發(fā)生的廣泛社會風險的重要手段,屬于一項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經濟法律制度,從性質來看,缺陷產品屬于經濟法范疇,這主要是體現(xiàn)在其是以社會為本位的,對制造者與銷售者的規(guī)制屬于經濟法律責任,與傳統(tǒng)的責任理念不同,并且其責任實現(xiàn)形式為雙重責任模式,充分保護了社會的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