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華
(江蘇省泰州市口岸實驗小學 江蘇 泰州 225321)
情境教學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在小學階段,教師通過運用情境教學模式開展音樂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水平。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探索了情境教學法的運用措施,希望分析能夠不斷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有效性。
情境教學手段的主要特征在于對“情境”條件的有效應用,通過創設適合的情境作為課堂導入內容,將教學內容蘊藏于情境中,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積極性,使師生對作品產生同步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便可更為生動地接受知識,通過多種感官渠道獲取信息。在適當的情境中,學生可深化體驗學習內容,而教師在具體規劃情境時,也需緊密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學科知識儲備及技能水平來設置相應的情境,在學科課堂上實現知識與情感的交流,保證情境的應用可在教學活動中發揮預期的效果。情境教學也會在氣氛方面形成情感烘托,讓學生對學習內容保持持久的興趣,能夠自主集中注意來開展深化學習,從而明顯提高學科的素養和情操[1]。
2.1 借助媒體創設直觀教學情境。知識內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難度,便會對學生參與學科活動的積極性造成負面影響,而讓學生以更為直接的方式獲取信息,可輔助學生更為準確地把握知識。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其思維具有形象化的特征,性格也活潑好動。因此運用直觀化的情境教學手段可明顯提升學生的體驗感,達到情感方面的共鳴。隨著各類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應用頻率的提升,教師也多方嘗試借助信息技術發揮輔助作用,推動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信息化手段可使學科知識以圖文等直觀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動態信息中總結和理解知識點,受到相應的啟發。如在開展《春天在哪里》教學時,教師便可先為學生展示春天萬物復蘇的畫面,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生命力,通過情境的渲染來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情感,并將其運用在歌曲的表達中。原本內容相對抽象的歌曲通過生動、直觀的畫面展示,學生能夠直接在頭腦中形成印象,以此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度把握,明顯提升教學效果[2]。
2.2 創設故事情境,激發興趣。若想明顯提升音樂學科教學活動的實施效率,首先去引導學生產生相應的探索興趣。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可調動各方面的潛能掌握理論知識和學科技巧,高效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教師可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探索和感受學科活動的樂趣,讓學生在更具靈活性和趣味性的情境中了解學科知識,從而順利實現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如在開展《捉泥鰍》的學習時,教師便可基于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帶有情節性的情境,讓學生先觀察畫面內容,從而理解該歌曲所表現的情節和情感。教師在針對歌曲進行教學之前,可先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故事視頻,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聆聽歌曲,使歌曲與故事結合理解,加深對歌曲的認知。此后教師為了輔助學生更為熟練地掌握演唱的技能,可再次展示情境,讓學生自主表演故事內容,將捉泥鰍的趣味性表現出來,從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在自主參與表演活動的同時,也親身體驗到學科活動的趣味性。此外上述教學形式還可為自主創編舞蹈提供便利,推動音樂學科教學順利實施[3]。
2.3 設置問題,構建問題情境。教師往往通過設置問題來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按照教師預設的思路來理解和掌握課堂知識。問題的設置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從教學實踐效果可見,提問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主動調動知識儲備和技能來探索和解答問題,實現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在設置的情境中設置問題,如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態,或者作者想要在作品中傳達怎樣的情感、歌曲前后設置的異同等等。學生可結合教師所設置問題的指引逐一探索解答,教師再將學生的答案進行整理總結,對其表現積極的方面進行表揚,而不是僅以對錯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輔助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熱情之余,還需在思考能力方面加大培養力度,教師在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手段時,需在提問時注意語氣、音調等因素,以語言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發揮問題的啟發作用,讓學生自動探索問題,體驗到學科知識的趣味性。在對問題進行解答時,學生也會自主鍛煉感知、理解及表現等方面的能力,實現學科能力的優化提升。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教師要合理的運用情境教學手段,通過實踐分析,總結了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運用對策,希望分析能夠為學生日后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