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菲
(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幼兒園 山東 東營 257091)
“自然”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也是近來兒童教育中經常出現的概念。自然的概念一般是指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山川河流;在兒童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指兒童的先天稟賦和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自然不僅具有實體性,它也是一個價值概念。人生活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幼兒園以“自然教育為視角”開展自然探索課程,創設條件讓孩子們與自然親近,致力于培養親自然,愛生命的品質,增強對美的事物的發現,身體綜合素質德奧全面的提升。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若幼兒的好奇心能得以較好的培養和發展,就會化作強烈求知欲和創造欲。晨練活動休息時間,屋檐下的鳥窩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迎著孩子們的興趣,生成了《小鳥的家》這一活動,孩子們通過猜想、觀察、探索認識了解到這是誰的家?及家的外形結構特點。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們發現有吱吱的聲音,原來是燕子媽媽在喂食小寶寶,孩子們對于這一發現興奮不已。活動《鳥寶寶是怎么來的?》應運而生,在活動中孩子們了解到鳥寶寶是怎么出生的,小寶寶是怎么喂食和如何長大的,以及冬季的時候燕子我為什么是空的?延伸的活動時,教師帶領孩子們一起暢想燕子南非的旅行過程。接下來在“春天的聚會”這一主題《鳥窩》的活動中,孩子們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小鳥的窩,教師并鼓勵孩子們利用手中的畫筆或者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為鳥兒們設計或制作出小鳥們美麗的家。
在此,自然是作為工具和資源存在的。當自然存在于教育場景中時,它就具有了實現明確教育目的的可能性。教師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的精神,陶冶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倡導“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們班級自然角除了觀賞性的植物外,還有幼兒自己帶來的種子,如:大豆、小白菜、辣椒以及大蒜。在“種大蒜”活動中,孩子們觀察了大蒜頭的樣子,了解了大蒜的作用,在種植大蒜的時候,孩子提問:“老師,大蒜是一整顆種下還是掰開種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孩子們開始了探索旅行。在蒜苗長大的時候,孩子們自己采摘,將摘下來的綠色蔬菜帶回家,有的家長當炒菜的調味料,有的家長加雞蛋,做了個炒蛋。孩子們會驚奇的發現,摘完后又會長出新的綠色苗苗,有個孩子說:“大蒜苗好像小壁虎的尾巴一樣啊”。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照料、記錄,發現了植物的生長過程,并發生了聯想,豐富了幼兒的經驗。沒有自然就沒有生命,開創自然運動先河的利伯帝.海德.貝利就曾說過:“感知生命是教育成果的最高境界”。
劉曉東曾論述過“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在自然環境中可以帶來舒展和生長。杜威指出:“我們習慣于把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分離開來。”自然環境如果只是在那,頂多給幼兒一種視覺上的舒適感,最重要的是“用”,實現幼兒和自然的融合統一。教師為幼兒主動學習創設寬松、自由的氛圍,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材料。如:玉米、棒槌、松果、蘆葦、棉花、木片等自然作物放到區域內。幼兒可以在區域內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有孩子用松果和橡皮泥結合,做了漂亮的擺件;有的孩子利用蘆葦和棉花制作成大松鼠;有的孩子將麥穗和顏料做成美麗的花瓶插花。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教師只有關注了它才會發現其教育價值。
自然具有的真、善、美,是鮮活適宜的“教材”。需要我們堅持兒童本位,巧用自然資源,在某些合適的時機使其與課程相聯系,煥發出別樣的美。
兒童天生就是創造者,對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和探索,在幼兒教育中開展自然教育,不僅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幼兒的成長要求,我們要和幼兒一起參與到自然的探索之旅中,支持和鼓勵幼兒的自主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