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麗
(甘肅省靖遠縣第三幼兒園 甘肅 白銀 730600)
幼兒時期正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廢舊的材料,開展多樣化的區角活動,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體會到廢舊材料的持續利用性和多樣性。從小培養他們環保的意識,形成變費為寶的勤儉習慣。生活之中的廢舊材料遍地都是,它屬于現代包裝環境下的產物,種類繁多、形狀各異、材質和顏色也逐漸偏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教師要想辦法使其成為幼兒的“寶貝”,應用到區角的創設之中,改善幼兒的學習方式,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曾點明:“家長是幼兒教學中的重要合作伙伴。”由此可見,教師在利用“廢舊材料”開展區角活動時,要讓家長融入其中。通過宣傳、提高積極性等方式,多渠道的搜尋各種廢舊材料,為區角的創辦提供相應資源,給之后的活動開展奠定物質基礎。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家長,一起培養幼兒的環保和節儉意識。將紙盒、飲料瓶、光盤、塑料袋等物品收集起來,久而久之,便會使他們產生環保的理念,提高動手能力,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
教師在建設廢舊材料的區角時,要巧妙使用豐富的資源,合理設置區域,符合自主學習的理念。可以首先進行戶外區角的建設,從藝術和教育方向入手,提高幼兒的實踐熱情,使其能夠自主選擇想要參與的類型,積極主動的融入到活動之中。因此廢舊材料在使用中,要符合安全規范,對其進行清理和消毒。然后結合著家長,與幼兒一起,按照他們的年齡特征,制作出多種多樣的戶外游戲器械。以投擲、健身等類型進行劃分。
例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對紙板進行涂畫,改為他們喜愛的顏色,然后利用鐵絲懸掛在適當的高度,便可以做出一個籃球框,讓男同學盡情的投擲。又或者讓幼兒將飲料瓶中貼上畫紙,裝飾成兇猛的動物形狀,并將底部挖開,捏成嘴巴的樣子。再用漿糊或膠帶把廢棄的報紙揉成一團,就能夠使他們成為一名優秀的“神射手”,互相比較一下誰的紙團扔的最準。又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把奶粉鐵罐擺放成三角形,利用膠帶使其底部固定,多做幾個后,排成S狀,使其在上面練習“輕走梅花樁”的武術功法。還可以讓幼兒將紙板剪成多種形狀,涂上喜歡的顏色,將其裝飾成飛盤,在戶外的空間中婉轉飛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夠加強他們對生活熱情和團結協作能力。
廢舊的材料不僅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樣的游戲器械,還能夠轉變為音樂設施。教師要讓幼兒進行音樂表演活動,增加區角活動的內容,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加強自信心,擅于表現自己。促使幼兒能夠運用多種道具,進行相應的角色扮演,在舞臺上結合著“廢舊樂器”,激發出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例如,教師要讓幼兒把果凍盒、汽水罐中放入沙石,輕輕搖晃,就會發出如沙錘和響桶般的樂律。將廢舊的鈴鐺用繩、線穿起,便可以聽到悅耳的聲音。教師還可以要求幼兒把奶粉鐵罐、罐頭盒上加以裝飾,做成大小鼓,或者腰鼓等。同時,紙板進行對折后黏上平整的鐵片可以成為響板。當樂器的制作完成后,教師要督促著幼兒們將廢舊材料做成表演的服裝,把夏天的蒲扇改裝后成為面具,垃圾袋涂上顏色演變為裙子、背心等,而光盤也可以成為“奧特曼”的標配,報紙做披風,化妝盒弄為盔甲等,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最后,教師便可以讓幼兒分組,上臺表演節目,敲擊著樂器,感受廢舊材料給他們帶來的改變,激發對生活的喜愛,加強實踐水平。
教師可以創設“創意手工區域”,利用飲料瓶及輔助工具制作出各式各樣的“手辦”,可以是娃娃、火車、茶壺、小動物等,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利用紙杯,制作相應的玩偶,少年、姑娘、將士、球員、娛樂演員等,并通過稻草盒、石頭、樹葉、野草等材料制作出相應的農家小院、生物族群、昆蟲和草帽,加強幼兒的動手能力。
除了“創意手工區域”,教師還可以創設出“益智區”。讓幼兒用口服液的瓶蓋拼出圖形。用衣服袋或盒子畫出棋盤,進行競技比賽。而通過手絹、廢棄的布頭等物品,還可以在裁剪后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形狀,用紐扣進行串聯,比較他們的長短,找尋到暗藏的規律,以此進行簡單的加減法運算,使幼兒在玩耍中形成早期的數學思維。教師還可以讓他們對顏色進行分辨,在紙板上涂上相應的色彩。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思維意識,還能夠加強實踐操作能力,促進共同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在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區角活動的創設時,要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不斷改善現有的教學問題,提高幼兒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繼而使其形成早期的思維方式。以此在加強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也讓幼兒的學習與生活富有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