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宏亮 南京大美建設有限公司
建筑設計在建筑抗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建筑方案中改變建筑物的結構設計很難改變整個建筑物的設計,如果確定了總體建筑設計方案,結構設計只能服從結構布置的建筑設計要求,因此,建筑師是否能夠從一開始就為建筑項目作出合理安排,以滿足建筑物的抗震需要,所以,結構設計人員在選擇部件時,可以更好地選擇和分配整個建筑物分布中建筑物的自重和剛度,如果地震來襲,構件體系分布引起的變形也能分布得更加均勻,從而減小了整個建筑物的變形,從而減小了地震對建筑物的影響,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果建筑設計人員在最初的建筑設計中沒有完全堅持抗震設計理念,結構設計中會出現(xiàn)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結構構件的布置和抗震性能有很多限制,甚至在嚴重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出現(xiàn)不合理的設計。第二,如果沒有合理的布置,結構設計人員往往會增加單位體積的承載能力,即增加截面或構件加固,以達到設計規(guī)范所要求的承載能力,甚至是浪費預算。
建筑體型設計是指建筑平面形狀和主體空間的設計,是指建筑體型設計和主體空間的設計。根據(jù)地震破壞的歷史觀察,許多平面形狀復雜的建筑物更容易發(fā)生地震,例如平面形狀中含有懸臂或凹形的側翼以及箭頭上不平衡的側翼。在我國,存在著大規(guī)模的地震。然而,平面的形狀相對簡單:兩邊對稱規(guī)則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壞要比形狀更復雜的建筑物小得多。立面體型復雜,相對不平衡也會增加震害程度,容易發(fā)生建筑結構構件突變的構件對地震非常敏感,因此,建筑構件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導致過度變形甚至損壞。在要考慮的情況的許多方面,如果需要建立良好的抗震性能,然后,在建筑設計中,應該是更簡單的建筑主體的表現(xiàn),在平方性能計劃中,矩形、扇形、圓形和其他規(guī)則圖形可以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立面的高度,盡量避免不對稱的側翼和較長的懸臂,避免任何形狀的顛簸和顛簸。這些建筑設計保證了結構設計中建筑構件的質量和剛度可以更加均勻。
建筑平面布置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可以從設計角度反映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涉及建筑抗震性能的基礎上,平面布置設計主要表現(xiàn)在平面內支柱的位置和距離,內壁設計,空間大小、樓梯、通道和樓梯的位置,以及建筑平面內房間的數(shù)量和分布情況。而且,在一定情況下,建筑物的用途因樓層而異。因此,各樓層的平面配置有很大差異,在建筑設計的表現(xiàn)形式上,建筑平面內的非耐力隔墻的配置存在非對稱性,墻與柱的連接分布不均一,這在建筑遭遇地震災害時,會產生扭轉作用,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因此,對于建筑設計中的平面放置,請確保建筑平面放置的質量和剛度分布盡可能均勻且對稱。減少平面內的質量和剛性差異和突然變異的可能性,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與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性能相協(xié)調,同時發(fā)揮建筑物設計的抗震性能。
建筑設計中的豎向布置設計是數(shù)值沿建筑高度,結構質量和剛度方向的分布設計。豎向布置設計對各類建筑的抗震性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單層還是多層,還是高層還是超高層,豎向布置設計造成抗震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建筑物或構筑物在豎向方向的質量和剛度分布不均勻。主要原因是建筑逐漸趨于高層或超高層建筑,但各樓層功能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豎向布置上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勻分布,從而導致建筑質量和剛度在豎向上的不均勻分布。如果兩個或非常短距離的垂直方向,垂直方向的質量和剛度差異太大,那么一旦發(fā)生地震,剛度最低的地板最容易受到破壞,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地震條件表明,例如,在日本1995 年阪神地震中,在地震過程中有更多的高層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中間樓層直接切碎和破壞,因此在建筑的垂直設計中,必須避免更不均勻或不同垂直布局的情況。
建筑設計應根據(j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進行設計,符合有關抗震設計規(guī)范,控制建筑物總高度和建筑層數(shù)以及建筑物抗震橫墻和局部墻體的尺寸控制值等抗震要求的設計限值數(shù)據(jù)。在建筑設計中,屋頂和空洞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此環(huán)節(jié)容易出現(xiàn)問題,整體屋面過高而質量過高,所有這些都容易造成建筑因為屋面過高而超重導致變形增加,降低建筑抗震性能。因此,屋頂和空心設計應采用高強度和相對較輕的材料,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避免地質設計造成的重大危害。
如上所述,建筑設計和建筑抗震設計是互補的,如果兩者不融合,不能相互促進,就不能強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設計從業(yè)人員必須重視建筑抗震設計的功能,平時就強化理論學習,積累設計經驗,為建筑業(yè)的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