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旖凌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空中乘務學院
隨著民航強國戰略的實施,航空公司參與國際航空運輸競爭,我國乘務員的職業價值和定位從傳統的“單一服務型”向“安全管理、旅客服務、國際交往”轉變,對客艙管理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對從業人員的數量需求逐漸走向飽和,但更迭速度日益增長;同時,各個航空公司文化建設也日趨成熟,形成相對獨立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為保持學院的高就業率優勢,這就要求要加強客艙管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對口性,航空公司參與學生人才培養端口要前移。基于準軍事化管理下的“訂單式”客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不失為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
“安全管理、旅客服務、國際交往”的職業價值和定位,要求客艙管理人才擁有類似于軍人的紀律作風、政治認識和綜合能力。準軍事化管理體系恰好具有組織高效、紀律嚴明、標準統一等優點,能讓高校管理最大效能的為“素質教育”服務,培養出人才所具備的素養與民航客艙管理的行業要求完美契合。
準軍事化管理體系下培養出來的高素質客艙管理人才有以下特點:
1.思想積極向上、政治素養過硬。思想政治工作是部隊的優良傳統,準軍事化管理通過正確的思政引導教育,推行了一股以無私奉獻、報效國家為主流的意識,正確地引領著學生的價值觀。2.專業素養強、身體素質好。準軍事化管理借鑒部隊嚴格的管理模式,注重學風建設和體能訓練,通過推動集體帶動個人,培養出來的客艙管理人才專業知識過硬、實操技能熟練、形態禮儀優美。3.紀律作風優良。準軍事化管理規范了學生的各種行為,紀律性和執行力強,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服務為宗旨,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適合行業要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既能在高校培養階段輸出適應企業生產的對口人才,又能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就業途徑,從而實現企業與畢業生就業的零距離,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完美契合。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近年來校企合作的新亮點,其具體意義有: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大幅度提升畢業生社會競爭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下能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氛圍,接受企業環境熏陶,實踐與教學相結合,提前適應員工角色。同時,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走出“象牙塔式”的學習模式,從而激發創新能力的提升。2.“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傳統的教育模式的一個弊端就是,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輸出人才達不到企業要求,同時企業對口人才稀缺,造成就業形勢結構性矛盾突出。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真正的解決這一問題。3.“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促進校企資源共享,形成雙贏局面。高校教學、教研和科研的發展需要企業生產第一線的實踐大數據支撐,拓寬教學資源;企業需要高校輸出對口應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能促進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最終達到利益共享的雙贏局面。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簡稱“中飛院”)是全國普通高校首家開辦空中乘務專業的高校,空中乘務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正式成立于2003 年,由于中飛院軍轉民的歷史背景,從學院成立之初就一直采用準軍事化管理作為特色管理模式,堅持“嚴”字當頭,“鐵”的紀律,督促學生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該模下培養出來的客艙管理人才“品行正、氣質佳、語言強、技藝精、身心健、紀律嚴”。深受各個用人單位喜愛,至今已累計向國內外民航各航空公司、空軍某運輸師輸送了靜10000 余名客艙管理人才,畢業生中晉升乘務長及以上職務者達3800 余人。隨著民航強國戰略的實施,對客艙管理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乘務員需求數量逐漸走向飽和,但更迭速度日益增長。為適應時代發展,解決企業用人和學生就業問題,我院從2010 年開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校企共同參與人才選拔,雙方簽訂用人和培養協議,制定人才培養計劃。
2.航空公司參與準軍事化日常管理。學校定期向公司反饋“訂單班”學生在校表現和操行評定情況,公司定期來學校與“訂單班”學生展開座談會,一方面調研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公司文化傳播,提出相應學習要求。
3.課程體系改革。在學制上實施“2+1”培養模式,即前2 年在校進行系統專業知識學習,第3 年到“訂單”公司實習,取得初始乘務員資質,執飛航班,畢業后直接轉正成為航空公司正式員工。
4.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為了適應人才培養需求,我院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即要求學歷水平,更重視“雙師型”教師培養。我院執教專任教師中取得了:初始乘務員執照、乘務教員執照、普通話省級以上測試員、大學英語三級、四級測試員、高級禮賓師、茶藝師、調酒師、心理咨詢師等乘務專業相關資質的“雙師型”教師比例超過60%。更是聘請行業專家、業內翹楚擔任客座教授,定期為學生開辦專題講座。
我院從2010 年起,只同一家航空公司簽訂“訂單班”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發展到2019 年同5 家航空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每年穩定解決當年就業總人數10%左右學生的就業問題。根據對用人單位的回訪和畢業生質量跟蹤時了解到,大部分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發展良好,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和工作能力里給予充分肯定,對“訂單式”人才培養給予高度評價,愿意長期保持合作關系。同時,由于長期與一線航空公司保持合作關系,能享受到資源共享的紅利,促使我院教育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日漸優化,時刻緊跟市場需求,能長期保持輸出客艙管理人才質量高,工作適應期短上手快等優勢。
基于準軍事化管理下的“訂單式”客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使一條“生產鏈”上的兩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有針對性的向航空公司輸送高質量客艙管理人才的同時,開拓了高校辦學新格局,擴大學校的教學資源,穩定學生就業渠道,實現“三贏”局面,該人才培養模式是值得在今后其他行業院校內推廣的優質人才培養模式。